4月27日,“2025中國現代民俗學田野調查百年紀念系列活動”在門頭溝啟動。

         

1925年,時任北京大學教授的顧頡剛等人,赴京西妙峰山進行社會民俗調查,之后發表《妙峰山的香氣》等文章,開創了中國現代民俗學田野調查的歷史。

        

時隔百年,中國民俗學會、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會聯合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再聚妙峰山,紀念中國現代民俗學百年歷程,探討民俗學發展之路。據悉,系列活動將持續至5月12日,其間將舉行學術研討、非遺展演、文化體驗等多種文化活動。

 

妙峰山中國現代民俗學研學基地成立。門頭溝區委宣傳部供圖

 

百年學術,中國現代民俗學研學基地成立

        

門頭溝位于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和長城文化帶的交匯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北京鄉土文化資源最密集、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地區。

       

1925年,著名學者顧頡剛率隊考察妙峰山廟會,妙峰山因此被譽為“中國民俗學研究的發祥地”。妙峰山廟會自明代興起以來,傳承不絕,被譽為“華北民俗文化的活化石”。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啟動儀式上,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泳超介紹了顧頡剛與妙峰山的故事,樹立妙峰山在中國民俗學史上的里程碑意義。法國社會科學院教授范華攜紀錄片《妙峰山廟會——400年的歷史》亮相,該片作為“中華文化走出去”重點項目,以國際視角呈現廟會的文化內核。同時,《中國民俗學田野調查百年紀念文集》正式發布,收錄鐘敬文、顧頡剛等學者的經典研究,為學界提供權威文獻參考。  

         

中國民俗學會、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會聯合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機構發起“妙峰山倡議”與“緣源計劃”,宣布成立“妙峰山中國現代民俗學研學基地”。據悉,該基地將整合學術研究、文化體驗與人才培養功能,推動民俗學在新時代的創新性發展。  

 

傳承創新,多個文旅融合新場景亮相

        

4月28日至5月12日,門頭溝區將陸續舉辦“第三十二屆妙峰山傳統民俗廟會”“2025京西山水第三屆妙峰山文化沙龍”“古茶棚沉浸式體驗活動”“‘京西福地?尋跡百年’重走古香道”“月季洲展演”等多項活動,打造“步步有故事、處處可體驗”的文旅新場景。

        

4月30日舉行的文化沙龍,將邀請多位專家學者、非遺傳承人等,共論民俗文化傳承與發展之路。5月7日的“京西福地?尋跡百年”徒步活動,將重走顧頡剛調查路線,邀請民俗等專業的教授、學生、留學生現場參與,而“古茶棚沉浸式體驗活動”將貫穿全程,設置谷山村茶棚、陳家莊茶棚、梨小白茶棚等7處茶棚。

       

門頭溝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現代民俗學田野調查百年紀念系列活動的舉辦,是貫徹推進門頭溝區“文化興區”戰略和“美麗鄉村建設”戰略的重要舉措。?未來,門頭溝將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區域各類豐富文化資源的傳統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著力構建“文在城中、以文化城、文城一體”的特色文化城市意象。以文旅產業為引領,進一步打造國際山地旅游目的地、國際山地運動打卡地、京津冀微度假首選地“三地”品牌。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