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線索與痕跡:真的、假的、虛構的》,作者:[意] 卡洛·金茨堡,譯者:魯伊,版本:三聯書店 2025年3月


推薦理由:


我們知道這是謊言,但為何我們依然會相信謊言呢?


歷史學的目的是為了求真,盡管歷史已經成為過往,但過往的陰影卻依然蔓延到現代的大地上,從剛剛過去未久的全球瘟疫,到如今依然如火如荼的戰爭,人類的恐懼與殺戮,幾乎都能往前找到它的所謂歷史根源。那些種族的仇恨,那些領土的爭奪,甚至侵略者與抵抗者雙方也會將歷史用來塑造各自的形象,或鼓舞士氣,或將侵略粉飾成收復統一的正義之戰。生活在歷史漫長陰影中的我們,盡管明知那已是歷史,但對歷史中生出的種種謊言又有幾分抵抗力?


四年前,卡洛·金茨堡在接受書評周刊的采訪時,這位以《奶酪與蛆蟲》和《夜間的戰斗》這兩部歐洲近代早期心態史經典名著而蜚聲世界的歷史學家表示,自己正在關注的領域是“假新聞”。如今,這部《線索與痕跡》或許正是回應了當年的采訪。就像他在序言中所述,這本書的緣起,是海登·懷特在他的《元史學:19世紀歐洲的歷史想象》中,提出了這種受后現代主義新懷疑論啟發而產生的學術觀點——鑒于想象是歷史敘事和小說敘事中共有的元素,那就不妨將兩者都視為虛構。這種歷史即虛構的觀點“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因為互聯網的助力,以或隱或現的不同形式一直延續到了現在。肇源于孕育了這種觀點的美國學術環境,‘真實(vero)’、‘虛構(finto)’無從區分的觀點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廣為流傳,從而削弱了對‘虛假(falso)’(假新聞)的抵抗力。”


《線索與痕跡》是一系列文章的結集,但它正是從歷史的角度對那些時下依然陰魂不散,甚至借殼還魂的歷史謊言與假新聞的一針疫苗。就像疫苗是從病毒中提取的一樣,金茨堡也特意將那些歷史中的虛構與謊言作為研究對象。諸如用以煽動猶太人陰謀論的《錫安長老會紀要》,盡管它是一部偽造文本,但自誕生的兩百年里,蠱惑了無數人,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它是一部偽造的假文本,卻是一部研究謊言如何影響歷史的真史料。就像金茨堡指出的那樣,因為這些謊言影響下所制造出的事實,使得它們成為了“事實真相的文獻”。


“任何敘事——真的、假的、虛構的——都暗含著某種與真實的關系。因此,自古以來,各種各樣的敘事便交織在一起,彼此雜糅,互相指斥,矛盾相向。”因此,歷史學家的任務不僅僅是去偽存真,同時還要解答偽史是因何、如何制造出來的,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了真實,以及成為了另一種意義上的“真實”——“真實的謊言”。或許我們要再次重復那句名言:政客用謊言掩蓋真相,藝術家用謊言說出真相,而歷史學家則用真相讓世人看到,他們是如何撒謊。


撰文/李陽

編輯/李陽

校對/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