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間四月天。在一年中最美的時節,4月18日至26日,第15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帶著全世界最好的電影,如約而至。九天“新質光影 美美與共”的光影旅程中,全球影人與影迷跨越山海,“為一部電影,赴一座城”;技術與產業共生共促,啟迪中國電影繁榮發展的前行之路。在這九天中,“歷史”與“未來”,無比和諧地交融,讓大家看到了小銀幕的“大乾坤”。
向新而行
為大時代生產好電影
2025年是個特別的年份。120年前,中國第一部自制電影《定軍山》在北京大觀樓上映,拉開了中國電影的璀璨大幕。這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初次融合。此時距離世界電影誕生不過十年。
120年后,一部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如浪潮席卷全球,不足五尺高的電影主角一舉將中國電影帶上了世界影視票房前五的位置。巧合的是,這部電影同樣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先進科技的碰撞。這,無疑是向中國電影120年獻上的最佳“賀禮”。
站在這個特殊的時點上,今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致敬經典”主題貫穿始終。開幕式紅毯上,眾多明星以復古造型致敬百年經典角色;
特別策劃的《兩甲子的喝彩:中國電影特展》和《130年的自畫像》兩大主題,以經典作品帶領觀眾回溯百年影史。而特別推出的“京劇電影工程”系列專題,精選了十部京劇電影,更像是向《定軍山》的深情告白。前門大柵欄街的大觀樓影院成了這個春天的網紅打卡地。人們在這里觸摸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過去,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回首過往是為了更好地注目未來。已經走過十五個年頭的北京國際電影節,今年繼續向“新”而生。
聚焦新技術——往屆的VR單元、XR單元今年進一步擴展為“無界”和“沉浸”主題單元,匯聚了40余部先鋒作品,包含VR、AR、MR、環幕、三折幕及影像交互裝置等多種技術形態。電影《唐宮夜宴》獲取了中國虛擬現實電影的001號“龍標”。用技術護航藝術,開啟未來電影發展的無限可能。
聚焦新生代——“注目未來”單元連續多年為各國電影新人的首部或第二部劇情長片提供展示舞臺。來自北京的青年導演澈與炻在家鄉獲得了人生中第一個最佳導演獎,他自編自導的作品《漁獵法則》在短片單元RF新血計劃奪魁。源源不斷涌現的新生力量,給未來電影注入了不竭的前行力量。正如本屆電影節天壇獎國際評委會主席姜文在聊起《哪吒之魔童鬧海》導演餃子時,一指臺下的年輕人,深情地說:“《哪吒》只是一個開始。將來‘餃子’有的是。”
北京用電影打造
共識和對話的空間
北京,這座中國電影的原點城市,為北影節向”新“而生提供了文化的沃土和深厚的產業積淀。在北京注冊的影視企業超萬家,占全國影視企業的7.4%,大部分都是頭部影視企業。在55部過億票房的國產影片當中,京產影片占到1/4,其中有4部京產影片位列國產電影年度票房的前十位。2024年北京市票房20.9億元,占全國總票房近5%。北影節上,全新打造的“青創Young力場”,推出青年影人與項目落地孵化平臺;項目創投繼續推介申請青年影人專項扶持基金;“注目未來”單元連續多年為各國電影新人的首部或第二部劇情長片提供展示舞臺……從項目孵化到創作引導,從平臺搭建到行業聯通,通過北影節,北京在持續努力建設人才薈萃、創作活躍、市場繁榮的國際影視高地。
用一張小票根
撬動文體商旅融合的大經濟
2025年是中國電影消費年。第15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創新推出“北京電影生活節”,以電影為牽引,推動文商旅體融合發展。一張小小的電影票根,就撬開“嗨玩北京”的眾多可能。
截止目前,參與北京電影生活節的聯動商圈,整體已累計吸引客流超過2600萬人次,據不完全統計,票根經濟撬動相關商圈消費已近百億,北京市票房收入繼續位列城市票房第一名。
當電影從銀幕走向城市街巷,電影的經濟價值遠遠超越了票房本身,而是貫通文體商旅,探索用意義和情感的生產塑造新消費場景的更多可能。 光影交織之處,北京電影生活節對城市文化生命力作出了一個新的鮮明注腳。
短短九天的北京電影節,已落下了帷幕。九天里,我們感受到了光影的魅力與城市的交融,更透過電影,看到了文化自信的創新表達、文化產業的光明前景和文明對話的美美與共。我們有理由相信,向新而生,北京國際電影節還會帶給我們更多的可能!
編輯 陳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