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構建一個更加包容和諧的社會環境。圖/IC photo
AI時代,技術革新與社會公平的議題愈發緊密交織。而殘障群體教育作為社會公平的重要維度,長期面臨資源匱乏、師資不足、場景適配性低等挑戰,亟須技術創新的陽光照拂。
據統計,我國現有殘障人士約8500萬人,但2023年全國特殊教育專任教師僅7.7萬人,殘障教育供給兩端嚴重失衡。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技術的普惠應用,則為破解這一矛盾提供了一把鑰匙,成為科技向善的最新注腳。
以聽障人士為例,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他們很難像普通學生一樣,通過聆聽老師授課來獲取知識,更多時候只能依賴于課堂上的板書以及課后的反復詢問與自學,這無疑增加了他們學習的難度,也降低了知識獲取的效率。
而基于AI 的智能識別、語音交互等能力,則可以在多個維度為殘障學生賦能。比如,AI 語音速記功能可以將語音實時轉化為文字,幫助他們克服溝通障礙,更順暢地參與課堂學習和日常交流;同樣,對于視障群體,AI 閱讀助手能夠將文字內容轉化為語音輸出,讓他們“以看代聽”,無縫融入課堂。這種技術賦能的本質,其實就是讓教育回歸“以人為本,因材施教”,促進教育平權。
當前,不少科技企業已開始探索AI助殘的實踐路徑。譬如,有互聯網公司開發了AI手語翻譯系統,幫助聽障人士在公共場合實現無障礙交流;也有企業推出智能盲文顯示器,降低視障人群獲取知識的成本。
這些嘗試都具有一定的開創性,對殘障人士提高生活質量 、融入社會生活,善莫大焉。但在殘障教育領域,相關研發與應用還面臨產品碎片化、技術適配性不足等問題。如何將零散的解決方案整合為系統性支持,如何確保技術真正下沉至基層教育場景,仍需多方合力。
在這一領域,金山辦公的實踐就提供了一種可資借鑒的范式。近日,在第四屆全民閱讀大會閱讀權益保障論壇上,金山辦公向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捐贈智慧教育平臺與 AI 辦公服務,將人工智能+辦公能力賦能殘障院校數智化轉型,以自身實踐助力AI普惠。
這一舉措的背后,源于對殘障教育痛點的深刻洞察。金山辦公副總裁吳慶云表示,殘障院校不僅需要硬件捐贈,更亟須智能化工具提升教學效率。金山辦公作為一家全棧賦能用戶辦公與學習的互聯網公司,其智慧教育功能覆蓋AI寫作助手、閱讀助手、AI翻譯等立體化辦公學習場景,極大緩解殘障學生的學習障礙,為殘障學生打開一扇通往更廣闊世界的大門。
金山辦公的AI普惠實踐,體現了一種濃厚的技術人文主義色彩。一種常見的觀點是,商業公司技術創新的核心驅動力是為了盈利,實際上,每一家現代商業公司也都是社會價值集束與責任主體,一味追求利潤而忽視普惠初心,并不符合社會運轉的規律與公眾的期待。“企業存在的合理性的評判標準不是企業自身利益,而是社會利益。”德魯克的這句名言如今依然擲地有聲。
當然,技術普惠與商業價值的平衡始終是懸在企業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過度強調社會責任可能削弱創新動力,而一味追逐利潤則易偏離科技向善。對此,金山辦公以“用戶第一”為價值觀,在追求利益的同時,始終把用戶體驗放在優先位置,確保公司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在去年國際殘疾人日,金山辦公還發起了“WPS AI,一起聽見”行動,為聽障人士免費開放WPS AI語音速記權益,助力他們更好地融入生活、學習和工作。
實際上,此番通過將AI能力嵌入殘障教育場景,企業既能積累垂直領域的數據與經驗,為產品優化提供依據,也能在用戶教育與市場培育中建立品牌認知,提升企業聲譽。這種良性互動,或可為科技企業探索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的共贏提供某種啟示。
自從OpenAI掀起這一輪人工智能革命以來,“涌現”成為人們討論大模型的高頻詞。從技術與商業角度而言,大模型涌現的是各種技術創新與商業場景,而從社會文明角度而言,這種涌現,指向的則是對人類生活產生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其中就包括讓殘障人士更好地接受教育。
這種可能性的創造,更深刻的象征意義在于:一方面,教育的公平性是社會公平的基石,只有確保殘障群體能夠平等地接受教育,才能讓他們有機會充分發掘自身的潛力,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另一方面,這也有助于構建一個更加包容和諧的社會環境,當殘障群體在教育領域得到更多的關懷和支持,整個社會的文明水位也將隨之提升。
殘障群體教育的變革,本質是一場關于尊嚴與平等的革命。當技術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承載著人文關懷的橋梁,教育的邊界將被重新定義。正如吳慶云所言,金山辦公一直強調“用戶第一”,AI普惠的意義,不僅在于讓殘障學生“學得更好”,更在于讓社會看見他們的潛力與價值。這條路注定漫長,但每一步前行,都在為“一個都不能少”的愿景增添注腳。
撰稿 / 寒山(媒體人)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