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滕朝)4月21日,北京國際電影節策劃了一場“張冀和他的朋友們”電影幕后創作對談活動,北京市場藝術總監、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編劇、導演張冀攜手三位資深電影人——聲音指導黃錚、美術指導翟韜、剪輯指導張一博展開深度對談,分享寶貴的行業經驗與創作心得,為現場參與者帶來全新的創作視角與藝術啟發。

沙龍現場,從左至右:編劇張冀、聲音指導黃錚、美術指導翟韜、剪輯指導張一博。


曾創作過《中國合伙人》《親愛的》《奪冠》等作品的張冀,在這場沙龍中并不止于抽象地討論行業趨勢,而是希望借由這次對談,讓幾位長期工作在電影行業幕后的資深伙伴,從具體工作經驗出發,給出一些務實建議。從聲音、美術到剪輯,每一個環節都關乎一部電影能否真正成立,而這場交流,更像是一場從劇組現場延伸而來的創作小課,面對面地把問題拆開,也一點點把答案找出來。

黃錚從事電影聲音創作工作多年,他參與制作的《奪冠》《少年的你》《七月與安生》等作品深受觀眾喜愛。在談到當下AI技術對電影的影響時,黃錚表示,AI正在改變電影工業的創作方式,尤其是正在重塑電影聲音制作的工作流程和藝術可能。他以實際拍攝場景為例講道:“比如在酒吧等嘈雜環境拍攝時,我們常常面臨藝術真實性與聲音清晰度的兩難選擇。我始終認為表演的真實感應該放在首位,為了保證演員在嘈雜環境下表演的真實狀態,我寧愿犧牲現場臺詞收聲的清晰度。”他進一步解釋道,傳統后期處理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對人聲進行降噪處理,而現在借助AI工具,不僅能夠高效完成復雜的音頻處理,還能保持聲音的自然質感,大幅提升了制作效率。

翟韜是業內資深的美術指導。從《如果·愛》開始與陳可辛導演長期合作,近年來參與了《我的姐姐》《小小的我》等多部影片的創作。在談到針對同一城市創作出不同的美術設計風格時,翟韜更在意如何通過環境來服務人物創作。

他曾在甘肅的同一個村子里拍過兩部完全不同的電影,雖然地理空間完全一樣,但因為劇本和人物不一樣,美術的呈現方向也就完全不同。在《一個勺子》里,他運用城市中建筑的造型關系表現劇本的內核——農民和城市關系的困惑;而在《決戰剎馬鎮》里,則通過細致觀察當地物品的顏色,選取了更大膽的色彩去制造戲劇化的效果。他習慣用地圖和街景工具找巷子、觀察窗外的視角,他認為“窗外其實能夠體現角色的生活狀態”,而這背后還是回到了一個出發點:必須從人物出發,環境才有意義。

在短視頻重塑大眾視聽習慣的當下,電影藝術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敘事挑戰。剪輯指導張一博,其電影作品《少年的你》《奪冠》深受大家喜愛。他在沙龍上指出,短視頻改變了觀眾的觀看節奏。關于以快取勝的觀點,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電影的快與慢是相對的——快的電影里也需要慢的‘呼吸’。”面對觀眾觀影前20分鐘的耐心極限,以及是否需要打破電影傳統因果敘事的話題,他提出:“不是要拋棄因果敘事,而是可以通過打亂并且重組因果位置,先以結果抓住觀眾,再展開故事。”張一博強調,電影人要善用技巧平衡娛樂與深度,既要適應快節奏的剪輯方式,又要堅守電影的本質。他認為,電影就是不斷“挑逗”觀眾的藝術,關鍵是如何用新方法講好故事。

在與三位業內摯友進行深入交流后,張冀總結道:“電影作為一門綜合藝術,需要每個環節的完美配合。無論是聲音的質感、畫面的張力,還是剪輯的節奏,最終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標服務——讓觀眾獲得完美的觀影體驗,而實現這個目標的第一步,就是讓觀眾愿意走進電影院。這不僅是我們每個電影人的職業追求,更是我們對電影藝術的責任與使命。”

鏡頭會記住所有真誠的創作,時光終將犒賞執著的影人,北京市場創投更會為每個夢想架起通往銀幕的橋梁。這場關于電影幕后的對話,不是終點,而是夢想的新起點。北影節永遠在這里,與每一個懷揣光影夢想的你,相約在下一個精彩故事的轉角。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