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行海洋)在第25個世界知識產權日來臨之際,4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舉行新聞發布會。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陶凱元在會上表示,人民法院依法審理涉人工智能糾紛案件,支持人工智能依法應用,引導人工智能產業健康科學發展。


記者獲悉,2024年,全國法院新收各類知識產權案件近53萬件(其中一審47.99萬件),審結54萬余件(其中一審49.41萬件),結案數、審限內結案率平穩上升。去年全國法院在460件知識產權民事侵權案件中適用懲罰性賠償,同比增長44.2%。


陶凱元介紹,最高人民法院強化科技創新司法保護,發布《關于以高質量審判服務保障科技創新的意見》,對涉科技創新領域審判工作提出全面、系統指導意見。依法審理涉高新技術領域知識產權案件,提升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等科技創新成果司法保護水平。保障創新主體合法權益,激發科研內生動力。最高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涉“骨關節炎藥物”專利權屬案,依法維護科研主體權益,激勵高科技人才勇于創新、安于創業。


助推統一大市場建設,嚴厲打擊商標惡意注冊及侵權仿冒,加大地理標志商標權利及馳名商標、傳統品牌、老字號保護力度。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司法,依法規制破壞公平競爭、擾亂市場秩序行為,引導行業向開放、創新、賦能方向發展。研究制定數據產權司法保護指導意見,妥善處理數據權益糾紛,推動數據要素高效流通和交易。依法審理涉人工智能糾紛案件,支持人工智能依法應用,引導人工智能產業健康科學發展。其中,北京互聯網法院審結“AI文生圖案”,積極探索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權保護路徑,入選“新時代推動法治進程2024年度十大提名案件”。


“出臺反壟斷民事訴訟司法解釋,系統規范和明確反壟斷司法適用標準。研究起草知識產權刑事司法解釋,有力制裁和震懾嚴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加快推進專利、商標、著作權司法解釋起草工作,促進司法保護規則完善統一。”陶凱元表示,最高人民法院積極推進司法解釋發布工作,統一法律適用標準,完善知識產權裁判規則。


編輯 張牽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