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裴劍飛)今天(4月20日)凌晨,隨著首輛機動車平穩駛入東六環隧道,歷經5年建設的北京東六環改造路段正式開通試運營。
4月20日凌晨,首批車輛駛入東六環隧道。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記者從北京市交通委了解到,東六環改造工程全長約16.3公里,南起京哈高速立交、北至潞苑北大街,設計速度80公里/小時,由現狀雙向四車道加寬至六車道。全線設置施園立交、環球東立交、土橋立交與疃里立交4座互通立交,滿足東六環路與京哈高速、環球度假區、京津公路、潞苑北大街以及周邊片區的交通轉換需求。其中,土橋立交建成北京首個地下互通立交,連接京塘路(京津公路),東六環也自此引入地下。
從道路形式上看,東六環改造工程分為“地面加寬段”和“入地改造段”兩部分,其中路基加寬段長約7.1公里,隧道段長約9.2公里。在隧道段中,盾構段長約7.3公里,也是目前國內最長的盾構高速公路隧道。
論及對東六環進行改造的初衷,“緩堵”是首要原因。記者注意到,原先的東六環路是以高架橋為主的高速公路,雙向四車道,高峰時期較為擁堵。在改造工程中,將東六環“藏到”地下,可實現城市副中心各組團之間的十余條東西向城市道路貫通,緩解地面道路交通壓力。同時,將原雙向四車道增加為雙向六車道,車流承載能力明顯提升,如果按照設計時速80公里計算,駕車通過這條特長隧道,僅需約7分鐘,有效提升了通行效率。
此外,東六環改造工程在環境保護方面也起到積極作用。地下高速不僅可以更高效地服務市民出行,還可以從源頭解決地面車流穿梭帶來的噪聲、尾氣排放等環境影響,隧道內已設置空氣凈化系統,可收集并凈化汽車尾氣,降低隧道內及洞口處污染物濃度。
為確保東六環隧道安全開通,首發集團高效運用東六環隧道智慧化綜合管控平臺,對行車數據進行精細化查詢管理,結合隧道全覆蓋視頻,實現隧道內車輛全線動態跟蹤,提高隧道事件的檢測水平。
為加強隧道內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運營企業還建立了完善的突發事件防范應對指揮處置體系,細化了5級應急響應機制,確保科學、高效、有序做好應急處置工作。同時,在隧道洞口、疏散通道口設置4個24小時應急值守站。
值得一提的是,東六環隧道采用縱橫結合的疏散方式。隧道分為三層,上層是排煙通道,中間層是行車通道,下層是疏散救援通道,這也是國內首次設立疏散救援專用通道層。此外,隧道段每80米設置一處疏散樓梯,每公里設置一處人行橫通道,總共設置人行橫通道14處、車行橫通道4處、上下疏散樓梯166處。
交通部門提醒市民,在東六環隧道工程實施期間,為不影響通行,在隧道南北洞口位置分別修建了臨時導行道路。隧道通車后,需將導行路拆除,計劃5月底前完成拆除。拆除施工期間采取夜間施工等措施,減少對社會交通的影響。此外,因隧道南側洞口的導行道路占用了土橋立交由南向東方向的規劃匝道位置,待此處導行路拆除后,將組織建設該匝道,計劃6月底前完成。
此外,為保障東六環地下隧道通行安全,自開通之日起,全天禁止重型載貨汽車和運載危險化學品車輛進入東六環小龐各莊至施園橋路段通行,請各位車主出行前規劃好行車路線。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