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
近年來,不少市民反映,在北京一些橫跨快速路和環路的過街天橋上,總有電動自行車騎行通過,即使在上下坡處依然快速猛沖,安全隱患極大。近日,記者走訪發現,北京許多過街天橋處都設置了明顯的“非機動車推行”標識,但鮮有人按此要求執行。
4月15日中午11點左右,在位于廣渠門外大街雙井橋西的一座過街天橋上,多名外賣配送員騎著電動自行車快速經過,遇到前方有人走路較慢時,他們還會鳴笛催促,“滴滴滴”的喇叭聲和車輪壓過橋面的摩擦聲不絕于耳,讓不少行人感到不安。
“我從這里路過基本上是三步一回頭,生怕后面有電動自行車騎得太快。上歲數了,又推著嬰兒車,實在躲不開。”市民張大媽告訴記者,這座過街天橋是她和老伴兒去超市的必經之路,如果繞行東西兩側的路口需要多走十多分鐘。
在北三環中路的安華橋和安貞橋之間,有一座人流量很高的過街天橋。作為連接北三環南北兩側的重要通道,該天橋是不少周邊居民和外賣員的必經之路。盡管天橋坡道起點處有明顯的“非機動車推行”提示牌,但鮮有騎行者自覺遵守。
坡道上,快速行駛的電動自行車一輛接著一輛,還有上下行的電動自行車上演“極限”錯車時刻。此外,由于過街天橋上存在一定視野盲區,部分電動自行車騎行者有時未能提前發現前方行人,出現緊急閃避的情形。
交管部門表示,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關規定,非機動車通過人行橫道、過街天橋、地下通道時,未下車推行,騎行通過的,交管部門將依法對駕駛人處警告或5元以上50元以下罰款。
記者曾多次采訪交管部門對電動自行車違法行為的執法檢查,在日常執法過程中,交管部門主要針對的是重點道路、交通流量大的路口,以及一些安全隱患較為突出的點位,對于過街天橋上的電動自行車騎行問題,查處頻次確實相對較少。
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副所長楊新苗長期關注電動自行車的安全問題,他認為,當下制約電動自行車合規出行的一個原因是電動自行車自重太大,動輒五六十公斤,已經出現了電動自行車“摩托化”的趨勢。“市民推行這么重的車上下坡確實也有一定難度,自然就會選擇更方便的騎行通過。”他認為,可以推廣更加安全與輕量化的電動助力自行車,這樣也能進一步增強騎行者自覺遵守交通法規的意愿。
楊新苗還建議,在規范好騎行秩序的同時,也應該充分重視騎行者的訴求。比如,可以對過街天橋做“人車分流”式改造,進行相應的安全隔離,使過街天橋具備一定的騎行通過功能。閱讀全文>>>
今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聯合召開2025年一季度北京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北京市統計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朱燕南介紹了2025年一季度全市經濟運行情況。
一季度,北京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159.9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6.6億元,增長1.2%;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558.9億元,增長6.0%;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0584.3億元,增長5.4%。
一季度,北京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0.5%。3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 0.4%,環比下降0.2%,居民消費價格基本穩定。
一季度,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06元,同比增長5.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5%。其中,工資性收入增長5.6%,經營凈收入增長1.5%,財產凈收入增長2.3%,轉移凈收入增長5.1%。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78元,同比增長4.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22元,同比增長6.3%。
一季度,北京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值為4.1%,其中3月份為4.2%,環比持平,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專題>>>
4月的一個深夜,深圳跨境電商協會會長王馨的辦公室依然燈火通明。手機屏幕上,新建立的“關稅應對群”里消息提示音此起彼伏,上百位跨境電商老板的頭像在對話框里頻繁閃爍。
資料圖/IC
“美國關稅真落地了,800美元免稅額度說砍就砍,我的利潤怎么辦!”“關稅來真的,大伙兒什么情況?”……企業主的消息如潮水般涌來,這些不斷彈出的問題背后,是中國跨境電商從業者們正在經歷的行業震蕩。
4月9日,美國所謂“對等關稅”正式生效。此后數日,在經歷了政策的幾度反復后,美東時間4月15日,美國白宮網站發布了關于“232”調查的事實清單,稱由于中方對美關稅反制,中國目前面臨最高達245%的關稅。
美國亂舞關稅大棒,從業者的心情猶如坐上過山車。目前,中美關稅角力仍在持續,企業主們雖然心中滿是憂患,卻也不乏底氣。歷史上,關稅戰曾引發全球危機。不過如今的中國,擁有著無可比擬的全產業鏈優勢。
風暴眼中,有人在聯系全球華人商會開拓新市場,有人在調整產品結構準備漲價,有人在淡定觀望打磨產品修煉內功……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中國商人正用“市場重構”書寫著屬于自己的突圍故事。
在這場關稅風暴中,中國跨境電商參與者展現出的從來不是被動的觀望,而是主動破局——他們用精準的成本核算化解短期沖擊,用全球視野重構市場版圖,用合規發展為未來鋪路。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美國 “對等關稅” 政策的正式落地,中國政府、各大企業也迅速做出反應,多措并舉推進內外貿一體化,一場為外貿企業拓寬貿易渠道、開拓國內市場的行動正火熱開啟。
正如一位跨境電商賣家所說:“關稅或許能暫時擋住通往某個市場的路,但擋不住中國企業走向全球的腳步。因為我們的底氣,是約14億人的智慧,是全產業鏈的韌性,更是擁抱世界的胸懷。”閱讀全文>>>
進入4月,繼圓柏花粉之后,煩人的飛絮又雙叒叕開始肆虐啦。北京市園林綠化部門近日發布了2025年首個楊柳飛絮預報,楊柳飛絮預計將從4月上旬到5月下旬,持續50天左右。
漫天飄落的飛絮,在古人筆下是春天的浪漫,劉義慶《世說新語》有云,“白雪紛紛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風起”;在今人眼中,則帶來健康風險和安全隱患,不斷呼吁加強治理。
面對直撲眼睛和呼吸道的廢飛絮,甚至有網友發出了“把北方楊柳樹都砍了行不行?”的極端表述。不少居民打噴嚏、眼睛發炎、皮膚癢……深受其害。
事實上,鑒于整體城市環境,這個季節飛絮并不是主要過敏原,而且對比其他植物,楊柳樹當前仍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所以更不可能“一砍了之”,對飛絮的治理,是一項長久的城市生態功能“治理戰”。
近日,浙江杭州創景路地鐵站的出入口因其獨特的外觀設計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形容其“像棺材一樣”。4月17日,杭州市地鐵集團的工作人員回應記者稱,已經注意到了網絡上討論的情況。
杭州一地鐵站的出入口引發熱議。資料圖/社交平臺截圖
“創景路站G出入口是作為特色車站的一個標志性出入口,其設計初衷是為了融入科技與現代元素。”該工作人員表示,出入口的設計和建設都經過專業的評審和論證,后續是否有調整,杭州市地鐵集團將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評估,認真考量。
地鐵口因為外形設計遭到網友的吐槽,這不是第一次。去年12月底,廣州地鐵花地灣站一新裝修的出入口外形就曾被市民吐槽像棺材。在引發爭議后,廣州地鐵工作人員表示,已對該出口爭議部分建筑進行拆除。
此番,隨著杭州再次出現類似現象,不少人也在網上發出疑問,為何諸如地鐵口等公共建筑的設計,會多次引發輿論爭議?尤其是,有的建筑設計并不具備大眾認知中的美感。
不可否認,設計師在進行建筑設計時,可能有獨特的理念和創意,追求某種特定的風格、形式或象征意義。現實中,不少出奇出新的建筑設計之所以受到歡迎,就是因為其蘊含了設計師個人的獨特理念。
然而,雖然人們充分尊重設計師的設計理念,但對一名優秀的設計師而言,在進行公共建筑的設計時,往往也會充分考慮到不同地域和普通民眾的文化背景、審美習慣和心理感受。即便不少設計師很難做到融入本地特色,也會想辦法避開那些可能出現的爭議。
針對具有公共內涵的建筑,在設計之初就不妨通過互聯網等多渠道公開征求意見,讓公眾一起來為城市建設“出點子”。諸如地鐵口等城市空間的一部分,其形象設計理當有更多公眾的參與,這也是城市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公共建筑說到底是為普通公眾服務的,有創意固然非常重要,但也要滿足大眾的日常需求,貼合大眾的審美和文化心理。因此,在包括地鐵口等城市公共建筑的設計與建設中,就要“多走一步”,讓公眾積極參與進來,以此規避可能存在的爭議。閱讀全文>>>
編輯 劉喆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