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月,從OpenAI、微軟、谷歌到百度、阿里云,AI巨頭們先后宣布入局MCP(模型上下文協議),MCP被稱為“AI界的USB-C接口”,它讓AI大語言模型可以“操作”其他軟件,利好AI Agent(智能體)的發展。

 

使用MCP,大語言模型能提升哪些能力?4月9日,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進行了實測,發現對于路線規劃類問題,大語言模型可以通過MCP直接接入地圖導航軟件,令導航時間精確到秒。而不使用MCP,大語言模型只能通過網絡文本搜集信息,結果的精度無法與接入MCP的模型相比較。

 

“MCP,最關鍵的是中間Context(文本)一詞,這是因為大語言模型溝通交流的基礎就是文本。”阿里云百煉高級產品專家徐志遠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所以大模型天然兼容MCP,只有用得好不好的區別,而軟件是否要做MCP接口,取決于其服務對大模型而言是否有價值,用戶從大模型視角能否用到它的服務。”

 

接入MCP后 大模型導航時間精確到秒

 

MCP的應用最早從國外開始,因此試用MCP對于國內C端用戶而言有一定門檻。不過4月9日,國內大模型平臺阿里云百煉上線了業界首個全生命周期MCP服務,其中涵蓋了高德、Firecrawl等在內的50多款MCP接口,對此記者進行了實測。

 

以導航為例,記者首先咨詢了DeepSeek-R1大模型“幫我查詢一下,現在從新京報社到中關村地鐵站,打車要多久?坐地鐵要多久?最省時間的出行方案是什么?”DeepSeek引用了11篇網絡資料,并進行了深度思考,表示打車需要約30-40分鐘,地鐵約1小時10分鐘,而對于打車路線則建議通過導航軟件實時規劃路線,避免擁堵。

 

另一方面,記者在百煉平臺開通了高德地圖的MCP服務,并通過通義千問-Max大模型再次咨詢了這一問題,其很快通過MCP接口接入了高德地圖的相關服務,首先獲得了兩地經緯度的信息,然后調用了高德地圖的駕車路徑規劃與公交路徑規劃功能,最終給出了精確的數字:“出租車行程大約需要1945秒,即32分鐘,而地鐵最快要3401秒即56.7分鐘。”


記者實測使用大語言模型通過MCP接口調用高德地圖服務

 

可以發現,相比僅通過文本和互聯網公開資料查詢信息,通過MCP接入導航軟件的大語言模型能夠給出更加精準的回復,雖然兩個大模型都給出了正確的地鐵搭乘路線,但后者連地鐵換乘過程中,每一段地鐵的搭乘時間都給出了精確估計。此外,對于較為生僻的路線,一旦網絡上沒有公開資料可供調取,就更能凸顯接入導航軟件的重要性。

 

記者注意到,目前支持MCP的軟件中絕大多數仍然是國外軟件,使用這些軟件的MCP需要首先到相應國外公司的網站進行注冊并獲取API Key(接口密鑰),如記者在百煉平臺中發現的天氣查詢功能、數據爬蟲的MCP接口的背后公司分別為OpenWeather、Firecrawl。

 

隨著國外MCP的風越吹越旺,其在國內開發者中的影響力也逐漸增大。

 

“我去年剛看到Anthropic發布MCP協議時就意識到它的價值了,在AI行業判斷力很重要,因為新事物層出不窮,有限的時間要分配給真正重要的東西。我當時立即上手體驗,官方給出了一些MCP server的實現可直接調用,很驚艷,直觀地將這個協議的重要概念和能力表現了出來。當時只有Claude官方macOS App才支持,而且配置繁瑣,我也在等社區影響力逐漸上來,就保持關注。”北京意語相生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周尚金杭說。

 

周尚金杭從事AI企業落地咨詢等業務,他告訴記者,通過MCP,他實現了用自然語言操作三維建模軟件Blender,“我其實已經忘記了Blender怎么操作,但仍然做出了一個球體和一個經典的‘猴頭’。”在他看來,MCP的開放性讓很多現有的資源和服務能簡單封裝成給大語言模型這個大腦使用的“手和腳”,結合AI Agent(智能體)這個工程范式,大語言模型作為智能體的智力核心,能自主選擇和使用工具、評估工具執行結果,極大地增強了智能體的能力邊界。

 

高德百度騰訊地圖接入 阿里百度騰訊入局MCP

 

記者注意到,大廠入局MCP的勢頭自3月下旬逐漸增強。

 

雖然MCP去年11月才由AI公司Anthropic正式發布,但其在今年3月受到了許多AI巨頭的認可。3月19日至30日,微軟、OpenAI、谷歌陸續宣布支持MCP。OpenAI首席執行官山姆·奧特曼發文稱,“人們喜歡MCP,我們很高興能在我們的產品中添加支持。”

 

當“MCP的風”吹到國內,百度地圖3月21日官宣,其核心API全面兼容MCP協議,成為國內首家兼容MCP協議的地圖服務商。高德地圖、騰訊地圖也發布了相關接口。

 

在3月底的博鰲亞洲論壇上,百度集團執行副總裁、百度智能云事業群總裁沈抖公開表示,“我們發布了集成MCP的能力,能夠讓智能體調用服務,就像一個USB接口。”“我們有很多能力會以MCP服務的方式來提供。”此外,百度也“劇透”將在25日的Create大會上分享更多MCP的相關內容。

 

4月9日,阿里云智能集團資深副總裁、公共云事業部總裁劉偉光表示,“MCP是今天公認的業界標準,有望加速AI應用爆發的‘最后一公里’的連接,今天MCP通過統一標準接口,類似于今天電腦手機當中看到USB-C、Type-C接口,這一標準接口降低了大模型和外部系統的集成門檻。”他也在當日宣布了阿里云百煉上線MCP服務。

 

根據Xsignal Trend X(奇異風口)數據庫向貝殼財經記者提供的數據,MCP的聲量(網絡上提到該概念的帖子數,包含圖文、視頻等)從2024年11月開始出現,在2025年2月末陡然上升。從該概念出現至4月10日,期末周聲量達到2959,聲量的相對增長率達到799%。


數據來源:Xsignal Trend X(奇異風口)數據庫

 

而對于MCP可能存在的風險,徐志遠告訴記者,其實任何數據的傳輸都有風險,只不過現在大多數MCP服務是服務類,對數據非常不敏感,“如果是數據庫訪問類,我們就需要有更好的鑒權方式,加密傳輸等,這一點跟日常使用的服務并無本質區別。”

 

記者注意到,隨著MCP概念的火爆,開發者社區中對該技術的討論也逐漸增多。4月10日,多位開發者對記者表示,目前國內服務商沒有開通MCP接口大多是因為“反應慢”或者是惰性,相信隨著這一趨勢的發展,會有越來越多MCP接口出現。

 

徐志遠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MCP帶來的一個很核心的改變是,“過去軟件的很多API接口是為人設計的,但其實對大模型并不特別友好。MCP的發展讓我們看到接下來的趨勢是很多軟件會從為人設計,到它如何更友好地為大模型設計。”

 

“MCP出現一個非常大的價值意義是將工具本身的使用平權化,讓工具能夠更好地被各個模型使用,讓大模型在應用和實際業務里發揮更大的價值。這能夠促進最上層Agent的繁榮,我們看到國內可能剛剛起步,這其實有一個先理解,然后爆發,再進一步演化到各個業務應用中的過程。我相信這個過程在中國不會太久,我們一直以來在應用層、Agent、面向用戶需求解決問題這一層做得非常快。”徐志遠說。

 

記者聯系郵箱:luoyidan@xjbnews.com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羅亦丹

編輯 陶野

校對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