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曼德勒,最高氣溫已達到40攝氏度。白天陽光炙烤著這片土地,偶爾還有風雨來臨,但都不能阻擋這座城市恢復的腳步。


4月4日,曼德勒麻哈昂妙足球場臨時安置點內的一家三口。

 

新京報特派緬甸記者陶冉

在震區記錄下

這十天災民的生活

 

 

曼德勒的日與夜

 

3月28日14時20分,緬甸發生7.9級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距震中17.2公里的曼德勒是緬甸人口第二多省份,也是該國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是此次受災最為嚴重的地區。中國紅十字國際救援隊前往災區進行救援。


4月3日,接到當地群眾緊急求助后,救援小組攜帶消殺裝備、破拆工具等重型救援裝備,搭乘運輸貨車趕赴災區。


4月3日,中國紅十字國際救援隊在35、75、76號重點搜救點位展開地毯式排查。


4月3日,經過數小時的連續高強度作業,救援隊完成對指定區域的全面搜救。經多輪生命體征檢測確認,目標區域暫未發現幸存者跡象。


4月3日,救援區域緊鄰街道,路上行人來來往往。


4月3日,在嚴格遵守國際人道主義救援規程的前提下,救援隊對作業區域展開全面防疫消殺處理。


4月3日,隊員完成消殺作業后,已滿頭汗水。

 

距離地震已有10天,多方力量的救援與民眾的自救都在陸續開展。不少建筑已成危樓,受災民眾帶上行李物資住進了安置點。

 

在曼德勒一處荒地上有兩處地震受災民眾安置點,相隔2公里,住著800多位災民。距此5分鐘車程的巴圖體育館,中國紅十字國際救援隊協助緬甸紅十字會在此搭建了68頂帳篷,昨日受災群眾領到了人道救助物資,開始陸續入住。


4月5日,Mandalar Thiri體育場內的災民在樹蔭下乘涼,旁邊放著他們帶出來的物資。


4月6日,一家人圍坐在樹下乘涼。


4月4日,安置點內,受災群眾用木棍、布料搭建起帳篷。


過去幾天,受災群眾從家中搬出尚能使用的家具與衣物,運向“臨時的家”,電扇、蚊帳、涼席……幾位婦女將大塊大塊的布拼接起來,鋪在樹蔭下,再支上蚊帳,供家人們休息。


4月4日,一處曼德勒的安置點,一位受災民眾打電話報平安,遠處一災民運送著行李物資。


4月4日,一處曼德勒的安置點,災民們搭建的臨時帳篷。


4月4日,曼德勒麻哈昂妙足球場臨時安置點,受災群眾席地而坐。

 

每天,載滿救援物資的車輛都會前往各個安置點發放物資,居民們早早開始排隊,等待發放物資,領取飲用水、米粥、餅食等。道路上,摩托車和電動三輪車逐漸多了起來,拉人、拉貨,大家忙著盤點、整理家中的財產。

 

4月5日,曼德勒綜合醫院外,在醫院外候診的災民。路上車和人都多了起來。


4月5日,曼德勒綜合醫院旁搭設的安置點外,受災群眾排隊領取午餐。


4月4日,曼德勒麻哈昂妙足球場臨時安置點內的受災民眾領取午餐。

 

距離安置點不遠處,是緬甸境內第一大河伊洛瓦底江,40攝氏度的高溫天氣下,這里成了最佳的避暑地。幾名皮膚黝黑的少年穿著短褲站在岸邊,一個接一個跳入水中。濺起的水花,引起同伴們的一陣歡呼。旁邊的空地上,一名少年正跟寵物狗相互爭搶著從廢墟中揀出來的足球。


4月5日,小朋友在伊洛瓦底江岸邊玩耍。


4月5日,伊洛瓦底江的岸邊,盡是地震摧毀的房屋建筑。


4月5日,曼德勒綜合醫院旁搭設的安置點外,小朋友在路邊沖涼。


4月4日,曼德勒綜合醫院旁搭設的安置點,小朋友在安置點內理發。

 

當地時間4月5日晚間,一場狂風暴雨突然來襲,豆大的雨點砸向安置點,不少帳篷被掀翻。大人們從睡夢中驚醒,一邊安撫著受驚的孩子,一邊手忙腳亂地搶救物品。第二天,烈日依舊,居民們將大雨打濕的衣物就地晾曬,一切又恢復如常。


4月5日,曼德勒的一處災民安置點,受災民眾將衣物席地而曬。


4月5日,Mandalar Thiri體育場內的受災災民將晚上用來休息的地墊移至陰涼區域。

 

夜晚,安置點的應急燈亮起,照亮一個一個帳篷。帳下窸窸窣窣,居民們用手機光照亮桌上的紙張,規劃著明天要做的工作;幾個孩子專注地圍看著一部手機,時不時傳來笑聲。一旁的蚊帳中,母親用小木棍和硬紙板做了把簡易扇子,邊給孩子扇風,邊哄睡孩子。


4月4日晚,在緬甸曼德勒市的一處安置點,一位小朋友在雨棚下祈禱。


4月4日21時,在緬甸曼德勒市的一處安置點,200多頂帳篷亮起星星點點的燈光。受災民眾在應急燈光下忙碌。


4月4日晚,在緬甸曼德勒市的一處安置點,受災群眾借助手機燈光吃飯。


4月4日晚,在緬甸曼德勒市的一處安置點,應急燈光下,小朋友們在救災帳篷里通過手機“追劇”。


4月4日晚,曼德勒的一處安置點,燈光照亮了蚊帳,家長正為小朋友扇風。

 

震后十天,歷經摧殘的曼德勒,生活仍在繼續。孩童的笑聲,大人的堅韌,展現著個體生命的不屈,也體現著一座城市的韌性。


4月6日,巴圖體育館安置點,小朋友入住中國紅十字國際救援隊援建的帳篷后,在安置點玩耍。不遠處是一座因地震而傾斜的建筑。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影報道

編輯 王遠征 張湘涓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