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多地物業費下調,受到廣泛關注。圖/IC photo


物業費下調,已經形成趨勢?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全國近百個住宅小區正在同步上演相似的劇情:一些城市的物業費正在經歷少則10%、多則50%的下降。專業人士稱,物業管理行業的底層邏輯正被重塑。


過去很多年里,小區物業費只漲不降似乎成了常態。但很顯然,情況正在起變化。央視新聞前不久就報道,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以來,武漢市已有超40個小區的物業公司宣布下調物業費,平均降價幅度超過20%。此外,還有包括青島、重慶等多個城市百余個項目也實現了物業費的下調,降幅普遍在10%到35%之間。


多地物業費“跳水”,是房地產市場進入深度調整期的伴生情形,也是物業管理行業回歸本質的重要契機。


過去20年,物業管理行業依托房地產市場繁榮實現了高速增長。但伴隨高速增長而至的,還有很多實實在在的問題。多年來,由于跟開發商高度綁定,大量物業公司憑借強勢的博弈地位、虛高的前期物業費實現了很高的利潤率——即便其服務質量跟收費標準并不匹配。


而今,在供需關系和市場形勢變化的影響下,不少小區物業費下調,這本就是“質價倒掛”引發業主不滿后的市場回擺,也是在倒逼物業管理企業從收租思維轉變為運營和服務思維,更加重視市場化定價能力建設。


而且,隨著房地產切換到“存量市場”模式,物業管理水平與服務質量,關乎億萬家庭的切身利益,也漸次成為樓市流轉與去化的現實影響因素。“好房子該有好服務”,日益成為大眾共識,這就對物業管理行業提出了要求:物業公司必須改變過去的粗放經營模式,轉向更加精細化的質量發展,實現質價相符。


要知道,物業管理行業躺著收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必須學會站著掙錢的時候來了。這輪在多地蔓延開來的物業費下調,其實是業主維權、企業競爭、政策引導“三向合力”帶來的結果。


無論是維權能力提升推動業主從“交錢認命”向“用腳投票”轉變,還是很多地方推行的物業服務“紅黑榜”制度、探索的空置房物業費打折新規帶來的鏈式反應,抑或是物業管理行業競爭形勢的白熱化——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國物業管理企業有37.5萬個,比2018年末增長了59.8%,但同期小區增長量也遠低于此——都在推動市場形成“優質優價”的篩選機制,敦促物業管理行業用好服務來托起社會對好小區的期許。


就在2024年底,廣西柳州某物業公司被爆出為了能續簽小區合同,推出“0物業費”模式,通過社區團購、家政服務彌補收入。這表明了當下物業管理行業競爭的激烈,也顯示了企業憑借增值增量服務來對沖物管基礎收入下滑的可能性。


這倒不是說物業費要越低越好,在“以收定支”模式下,物業費過低很可能導致“低價更低質”,而是說要用質價相符來滿足人們對好小區好房子的期望——重要的不是絕對低價,而是讓物業管理服務配得上業主交的費用。


這就需要物業管理行業能跟上業主需要、市場需求,做到服務質量和成本控制并重,通過提高服務效率、優化成本結構等方式來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具體服務過程中,可以更多地推動“菜單式服務”分級收費模式,讓價格與服務質量透明化,用提升業主滿意度來提高繳費率,減少因降價導致的現金流缺口。


多地物業費“跳水”,是因應市場時勢之變,也是激活物業管理行業升級的契機。只有讓“好房子”與“好服務”的共生關系真正落地,民眾的“住有所安”才能更多地變為現實。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