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臺部分舉牌視頻截圖。圖/央視視頻截圖


一段時間以來,“舉牌”成了一些社交媒體傳播色情內容的高頻行為。據央視新聞記者日前調查發現,有一些人借助舉牌的形式,買賣淫穢色情圖片和視頻,形成了一個由舉牌者、代理和買家組成的利益鏈條。在這個鏈條中,甚至不少地方有未成年人的身影。

本來,參與者通過手持一張照片或寫有祝福語的牌子,拍成圖片或視頻與網友互動,亦莊亦諧,有趣有味,不失為一種正當的網絡行為。也正因此,此舉一度在網友中十分流行,甚至成為網上致意打招呼的時髦方式之一。

然而,不知何時起,好端端的“舉牌”開始變味。大量色情、軟色情內容涌進“舉牌”圖片或視頻中,潮歌熱舞被置換成裸照,以及擦邊的淫穢色情話語等,并衍生出各種形式的代理人,在網上公然兜售。而未成年人就是一大賣點,代理和買家中也不乏青少年。

“舉牌”隱匿色情暗流,如此色誘與軟色情消費,無疑會對未成年人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一者,未成年人,尤其是女孩一旦成為提供淫穢色情內容的舉牌者,不僅會嚴重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會敗壞社會的公序良俗。畢竟,數據顯示,在當下,近九成未成年網民擁有屬于自己的上網設備。網絡覆蓋越廣,則牽動越大,不可不慎。

再者,當“舉牌”行為不斷變異,并形成一條灰黑利益鏈條時,未成年人其實已經成為某種利益“黑手”恣意操縱的籌碼。他們既是自我物化、被不懷好意打量消費的舉牌者,也可能是渾渾噩噩購買類似色情、軟色情服務的消費者,同時,還可能是參與這一營銷過程的代理人。

事實上,此前已有不少有識之士呼吁,治理社交媒體上的“舉牌”擦邊亂象,而很多人也都有切身體會,平臺上形形色色的“舉牌”圖片、視頻,總不乏各種情色挑逗的內容,有的很露骨,有的則多了一層包裹,但指向明確,并無例外。盡管近年來幾乎每年都會有類似網絡治理行動,但“舉牌”擦邊亂象仍有待進一步整治。

首要之策,仍在于互聯網平臺切實落實主體責任,精準篩查識別,斬斷隱匿在“舉牌”后的黑手。網上舉牌的擦邊內容很多,且動輒更換“馬甲”,確實存在處理難題,但也不排除平臺以機械處置規避主體責任的嫌疑。

例如,平臺接到舉報也會處理,但用戶只要稍微變換一下關鍵詞,擦邊視頻就又卷土重來,可見其并未真正設防。更不要說,平臺的一些算法推薦板塊,還會主動給用戶推送這些“變異”的搜索關鍵詞。

唯有承擔起主體責任,平臺才能走更遠。相關涉舉牌擦邊的平臺理應本著對網民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態度,全面篩查整治舉牌擦邊視頻,切實把互聯網管理法律法規執行到位,維護好健康的網絡生態。

監管方也應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把法律、法規、制度落到實處,做到標本兼治、長效治理。比如,當下很多平臺都建立起未成年人模式,但許多平臺均不能精準識別未成年人身份,登錄時也不需要進行身份核實,這也導致未成年人模式形同虛設,在接下來的治理中,有必要改進監管方式,提高監管效率,讓未成年人模式真正起效。

此外,社會、學校、家庭等也應多關心一下孩子們的網絡生存狀態。既然互聯網已經成為不可回避的生活場景,既然未成年人自行觸網已成常態,一味圍追堵截,或者簡單說教,顯然效果不佳,這就要求各方都要及時跟進、關注網上熱點,與孩子們同頻共振,對諸如“舉牌”等亂象及時發出預警,隨時化解難題,幫助孩子在網絡環境中培樹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當然,對那些動輒將未成年人當做色情消費品的黑手,必須重拳出擊,提高違法成本,發現一個牽起一串,查實一起嚴懲一起,及時截斷這股色情暗流。清朗的網絡環境,得益于依法運營,嚴格管理,嚴厲打擊。

撰稿 / 胡棲安(媒體人)

編輯 / 柯銳

校對 /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