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牌,本是參與者手持一張照片或者寫有祝福語的牌子,拍成圖片或視頻與網友互動的一種網絡行為。


近期,央視新聞陸續接到多名網友反映,在一些社交媒體平臺,“舉牌”現象暗藏色情內容。央視新聞記者調查發現,有一些人借助舉牌的形式,買賣淫穢色情圖片和視頻,形成了一個由舉牌者、代理和買家組成的利益鏈條。在這個鏈條中,甚至不少地方都有未成年人的身影。


深藏于舉牌現象背后的

色情暗流與利益鏈條


據了解,舉牌本是參與者手持一張照片或者寫有祝福語的牌子,拍成圖片或視頻與網友互動的一種網絡行為。在這個看似正常的互動中,有很多像“果舉”(裸體舉牌)等隱晦的詞匯頻繁出現。


在這個表面看似潮歌熱舞的舉牌現象背后,深藏著買賣淫穢色情圖片和視頻的利益鏈條。一部分“接舉牌”者和“求舉牌”者,以色情為賣點,甚至衍生出所謂的代理,這些代理既是賣家也是買家。


△社交平臺部分舉牌視頻截圖


這些涉黃圖片和視頻被明碼標價,價格從三四元到三四百元不等。根據買家要求,自定義時長、服裝、動作、尺度的涉黃圖片和視頻價格,要明顯高于不露臉、時長短、批量販賣的涉黃套圖和視頻價格。


隨著調查的不斷深入,記者發現很多代理都自稱是二級代理,他們的上家可以直接和舉牌者聯系,被稱為“總代理”。許多涉黃圖片和視頻被層層加價轉賣,總代理以低價從舉牌者那里拿到涉黃圖片和視頻后,加價賣給二級代理,二級代理再加價賣給下家,或以更高的價格直接賣給普通買家。



記者調查發現,為了吸引更多潛在買家關注,這些代理會在抖音、快手、小紅書、百度貼吧和閑魚等平臺開設舉牌賬號,依靠不同平臺獲得更多流量。



多名舉牌代理稱,只要在社交媒體的賬號里不斷發布秀身材的擦邊視頻或圖片,就可能會獲得流量。記者暗訪也發現,只要賬號瀏覽過相關內容或檢索過關鍵詞,這些平臺就開始持續密集地推薦這類擦邊視頻及內容,每刷必新。


舉牌代理常常會把“有意向的私信我”等話術發在文案中或評論區,求舉牌的用戶便會在回復留言或直接私信獲取進群方式。


每個代理都會根據需要,建立數量不等、級別不同的聊天群,例如QQ群、微信群等。這些群普遍都有嚴格的群規,群成員被禁止私自交易,有的群還將所有成員禁言,有的甚至還有退群監控。



△進群后,群內會發布“群規”。


記者注意到,買家通過和代理私聊,或是在色情舉牌群中完成交易后,代理為了避開監管,會將這些不堪入目的原圖和原視頻以壓縮文件、加密文件或加密相冊等方式發送給買家。


對于這些代理來說,誰在拍誰在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是一門能賺錢的生意。


被利益誘惑

一些未成年人深陷色情舉牌泥潭


記者歷時三個月調查發現,舉牌現象背后隱藏的大量淫穢色情內容,依靠平臺引流到私域完成交易,形成了一個由舉牌者、代理和買家組成的利益鏈條。更讓人憂心的是,在這個鏈條中,都有未成年人的身影。


記者深入調查發現,很多未成年人因為好奇成為初次的買家后,被色情舉牌帶來的利益所誘惑,逐漸從買家變成了賣家。


△群內未成年人聊天截圖


未成年的莎莎(化名)是一名高中生,在她的朋友圈里,不僅有小姑娘們喜歡的盲盒、零食、香水,還有打了馬賽克的色情舉牌預覽視頻。作為一名代理,莎莎的言行與她的年齡完全不相符。


記者深入采訪發現,像莎莎這樣被牽涉其中的未成年人不在少數,這些未成年人的不設防和好奇,很容易讓他們掉進一些利益誘惑的陷阱,使他們成為網絡色情的參與者和受害者。


某些社交媒體平臺“未成年人模式”形同虛設


讓未成年人牽扯其中的色情舉牌現象里,不僅有利益的誘惑,還有一些社交媒體“投其所好”的算法推薦,使得越來越多不設防的未成年人深陷其中。


記者注意到,平臺接到舉報也會進行處理,但是,用戶只要稍微變換一下搜索關鍵詞,這些用來引流的擦邊視頻就又源源不斷涌現出來。不僅如此,平臺的一些算法推薦板塊,還會主動給用戶推送這些變異的搜索關鍵詞。


△記者點擊“舉報”后,變換關鍵詞搜索依舊能搜到。


事實上,雖然幾乎所有社交媒體平臺都推出了“未成年人模式”,但是這一措施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2023年12月發布的《第5次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97.2%,近九成未成年人網民擁有屬于自己的上網設備。


記者調查發現,各網絡平臺的未成年人模式建設水平參差不齊。大多數平臺不能精準識別未成年人身份,登錄時不需要進行身份核實,未成年人模式由用戶自主選擇是否開啟,有的平臺未成年人模式被隱藏在設置菜單里,很難被發現。


△各平臺“未成年人模式”設置方式


就這樣,在未成年人保護模式這第一道防線失守的情況下,買家和賣家以求舉牌和接舉牌的形式,通過平臺引流、算法推薦、私域交易,完成涉黃圖片和視頻的買賣。而除了舉牌,在網上還有像“慢搖”“陪陪”等現象,也都用類似的方式,裹挾著很多不設防的未成年人深陷其中。


2024年1月1日,《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正式實施,相關部門重拳出擊,持續開展“清朗”“凈網”“護苗”等專項行動,嚴厲打擊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的網絡亂象,對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網絡亂象堅持并保持“零容忍”!


編輯 陳艷婷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