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到來,氣溫回暖,參與戶外活動的人數明顯增加。放風箏是一項春季常見的戶外活動,但近年來,風箏線傷人的事故不時發生,為這項活動的潛在風險敲響了警鐘。


新京報記者在電商平臺上購買了多種材質的風箏線,聯合北京市大興區消防救援支隊展開測評,使用黃瓜、土豆、白蘿卜等食材向風箏線上撞擊,發現風箏線在拉緊狀態下可以輕易割斷黃瓜、土豆、白蘿卜。


記者購買的凱夫拉線、魚線、尼龍線(從左至右)。  新京報記者 左琳 攝


傷人事故頻發,肇事者難尋


近日,國內發生多起風箏線傷人事故。


3月22日,河南安陽,17歲男孩小張在騎行電動自行車的過程中,突然覺得脖子被勒痛,他發現脖子上出現了一道長長的傷口。“孩子的脖子就像被刀割了一樣。”小張的爺爺說。小張解釋,他騎行路上橫著一根白色的尼龍線,推測是風箏線,附近廣場上經常有人放風箏。小張的傷口縫了21針,醫生表示傷口處已經能看到動脈搏動,如果傷口再深一點兒有可能危及生命。


3月23日,一名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發布了自己騎行中被風箏線刮倒的視頻。他在成都青龍湖公園附近的綠道上騎自行車,眼前隱約出現了一根風箏線,他趕緊減速,并提示旁邊其他騎行者注意安全。但他還是被風箏線刮倒在地。他在評論區發布了風箏線嵌進頭盔的照片。評論區還有網友提到,汽車后視鏡曾經被風箏線攔腰割斷。


早在2024年3月,成都就已印發《成都市環城生態區綠道騎行管理辦法(暫行)》,其中明確規定,在環城生態區綠道上不得擺攤設點、放風箏,影響綠道正常通行或危及其他游客安全。


不僅公開道路、公園會發生此類事故,曾有騎行比賽中騎行者也被風箏線勒傷,且此類事故難以尋找肇事者。2024年11月,一名女性騎行愛好者在南京參加“騎遇盤城”單車露營大會暨鄉村自行車個人計時賽時,脖子被賽道上橫著的風箏線勒傷,該女子向賽事主辦方索賠。比賽舉辦一周前,自行車比賽的場地曾舉辦過風箏表演,該女騎手認為主辦方維護騎行場地不到位,也未預料騎行賽道上可能出現風箏,沒做應急預案,她受傷后沒有醫療人員第一時間來查看傷口,清潔消毒都是騎友幫忙。


新京報記者還注意到,也有不少家長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孩子在公園或小區里玩耍時被風箏線割傷的經歷,并提醒網友,“遠離風箏”“孩子多的時候別玩風箏”。


北京宋家莊附近橋上放著風箏愛好者的風箏。 新京報記者 彭鏡陶 攝


風箏線韌性強,拉緊時瞬間割斷土豆


新京報記者走訪十里河天嬌文化城多個風箏店鋪了解到,目前市場上主流的風箏線是凱夫拉線、魚線等,優勢是強度韌性高、拉力和抗風性強、耐磨性好。過去常用的是棉線、尼龍線,風阻大,強度低,手動就能輕易扯斷。


記者在電商店鋪和線下店鋪發現,凱夫拉線價格較貴,分多種型號不同股數,通常五六百米起賣,長的能達到1500米至2000米。一捆凱夫拉線,通常在40元到300元之間。據客服介紹,凱夫拉線是芳綸纖維(聚對苯二甲酰對苯二胺)材質,是由美國杜邦公司研發的高性能合成纖維。魚線和尼龍線則較便宜,一捆幾十元左右。


新京報記者在電商平臺上購買了凱夫拉線、魚線和尼龍線,聯合北京大興區消防救援支隊對其殺傷力進行測試。


兩名消防員先后拉緊三種線,并用黃瓜、土豆、白蘿卜和凍豬肉進行測試。消防員先后手持食材向風箏線上快速撞擊,結果三種線都瞬間割斷了黃瓜、土豆、白蘿卜,切割面非常平整,并深深地在凍豬肉上勒出了一條痕跡。


白蘿卜被風箏線整齊切下。  新京報記者 左琳 攝


北京市風箏協會秘書長左留標向新京報記者介紹,雖然風箏線大多為絕緣材質,但不乏含有鐵絲、鋼圈等金屬,如果遇到下雨天,風箏線會受潮導電,就算風箏線沒有受潮,但是它電阻率過低,碰上高壓線,在高電壓的作用下根本不能保證絕緣。另外,風箏線手柄的塑料材質,也起不到絕緣和防止高壓觸電的作用。


大興區消防救援支隊提示,放風箏時應當選擇開闊平坦、遠離人員、遠離樹木、高壓電線等障礙物的地帶;盡量避免頸部、面部和手指接觸風箏線;如果看見附近有人在放風箏,要提高警惕注意繞行,行人應當停止奔跑,騎行者應減速慢行或下車推行;如果風箏掛在樹上或建筑物上無法取下時,應當剪斷風箏,避免風箏線傷及路人;如果風箏線纏繞在了電線上,不要擅自摘取,應及時報告電力部門清除,避免造成嚴重后果。


風箏線嵌進豬肉。  新京報記者 左琳 攝


新京報記者 彭鏡陶 左琳 實習生 武亮亮

編輯 劉倩 校對 趙琳

視頻制作 孫霖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