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修復是政府向企業提供的公共服務,不會以任何形式收取任何費用。”4月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簡稱“發改委”)副主任李春臨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來自發改委、交通運輸部、中國人民銀行和金融監管總局的多名官員在發布會上介紹了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有關情況。


聯通信息孤島,大力推進信用信息共享應用


“我們在調研中了解到,對于一些應用價值較高的數據,重復歸集的問題時有發生,加重了數源單位負擔,浪費了大量資源,降低了效率,還會影響數據聚合效應的發揮。”李春臨提到。


針對這一問題,發改委將強化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信用信息歸集共享“總樞紐”功能,統一歸集各領域信用信息,開展信用信息歸集共享質效評估,提升信息共享水平。


近年來,發改委大力推進信用信息共享應用,牽頭建立的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已經橫向對接46個部門,縱向聯通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形成全國信用信息互聯互通一張網。


“這個目的就是為了聯通信息孤島,實現信息的互聯互通、共享共用。”李春臨表示。


交通運輸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劉鵬飛指出,下一步,將全面升級全國交通運輸信用信息系統,推動交通運輸行業的信用信息按照要求共享至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基層對信用信息的使用需求非常大,愿望強烈,要在信息回流到基層上做文章,打破信息“煙囪”,通過努力實現信用信息的高效歸集、高頻共享、高速分析。


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管理局局長任詠梅表示,下一步,央行將繼續踐行“征信為民”理念,持續推動公共征信系統擴容提質增效,進一步夯實征信服務主渠道作用:一是建強系統,二是做優服務,三是保障安全。


金融監管總局普惠金融司司長蔣平指出,下一步,金融監管總局將推動加大信息共享力度,引導金融機構精準對接,保持小微企業貸款投放力度,提升貸款質量,科學合理確定貸款利率,優化貸款業務結構,加大首貸、續貸、信用貸的支持力度,更好滿足守信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


加大數據治理力度有序推動數據開放流通,確保信息安全


由于數據標準不同、字段不完整、更新頻率不統一、共享方式不一致等原因,簡單歸集的數據往往并不好用。李春臨表示,將著力加強數據的源頭治理,完善信用信息標準體系,建立不同的數據主題庫,精準滿足不同需求,提高數據使用便利性。


數據流動起來,才能最大程度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李春臨指出,將依托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根據需求向部門和地方共享信息,提供信用信息服務,大力推動區域間公共信用信息共享、信用評價互認和信用獎懲協同,支撐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另一方面,將制定公共信用信息授權運營管理辦法,依法依規向信用服務機構開放信用信息,有效培育信用市場,發展壯大信用經濟。


此外,國內的企業“走出去”和外資企業“引進來”時,都迫切需要了解交易對手方的信用狀況,這就對信用信息跨境流通提出了要求。


李春臨表示,將重點從三個方面抓好確保信息安全的工作。在健全信息安全制度方面,始終堅持“最小、必要”原則,嚴格限定公共信用信息范圍,嚴禁超范圍采集信息,嚴禁將非信用信息和隱私信息納入信用評價,持續建立健全信用信息授權使用制度,明確要求查詢或使用未公開信息時,均須取得信用主體的授權。


在提升系統安全水平方面,發改委要求各級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均需要達到與重要信息系統相匹配的中國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第三級認證,嚴格各項安全防護標準,對信用主體的隱私敏感信息起到系統保護作用,堅決防止信息不當泄露。


在強化技術支撐保障方面,發改委已經將隱私計算等新技術應用于信用信息的共享應用當中,大力推廣“數據可用不可見”理念,降低信息泄露風險。同時,也將探索運用區塊鏈技術,推動關鍵數據上鏈,實現數據加密處理和流程可溯。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張曉翀

編輯姜樊

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