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2025北京平谷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研討會在金海湖畔召開,《平谷區國家碳達峰試點建設實施方案》正式發布,重點部署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提升綠色經濟發展動能、構建綠色高效交通體系、加快特色農業碳減排等7項任務,明確2030年平谷區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

 

平谷區國家碳達峰試點地區建設啟動儀式。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平谷入選全市首個國家碳達峰試點

 

平谷區委書記唐海龍介紹,近年來,平谷區成功創建北京市首個國家森林城市,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入選北京市首個國家碳達峰試點,始終堅持生態立區,筑牢綠色基底,開展“一微克”攻堅行動,努力做到“不讓一滴污水流入河道,不讓一滴出水不達標,不讓一處水體變壞”,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平谷,創新走出了以農業高科技、物流大流量、休閑新時尚為主的“高大尚”發展新路徑,GDP總量躍居生態涵養區首位。

 

唐海龍表示,未來平谷區將繼續依托生態優勢,建設“高大尚”平谷,加速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平谷模式”,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的評估評價、儲備保護、交易轉化、激勵補償四大機制,深化與專家學者、科研機構、企業、金融機構合作,破解生態產品“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問題,打造“好風景催生新經濟,好生態轉化新發展”示范,讓生態產品供給地有發展,讓環境保護者真受益,讓綠水青山“底色”更濃、金山銀山“成色”更足,為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實踐范例。

 

構建“生態銀行”模式,推動“生態+”產業融合

 

平谷區委副書記、區長狄濤在研討會上進行了題為《當好“兩山”理論實踐地,打造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大尚平谷》的主旨演講。

 

他指出,作為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平谷區森林覆蓋率高達67%,空氣質量持續領跑全市,珍稀物種頻現,繪就平谷特色的生態畫卷。近年來,平谷區通過碳智慧管理平臺精準管控碳排放、“生態橋”工程破解農業廢棄物治理難題、“光伏+儲能+充換電”綠色物流園區引領低碳轉型等創新實踐,打造國際桃花節、中國(北京)休閑大會等十大品牌節事活動,推出一批VEP(生態產品價值)試點,實現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年增長23%,奮力答好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平谷答卷”。生態產品價值(VEP)是指某一特定地域內生態產品的市場價值,它的意義在于更好地衡量生態產品對人類健康、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貢獻,從而更好地管理和保護自然資源,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他強調,未來平谷區將以改革破題、以創新賦能,深化制度創新,構建生態產權交易平臺和“生態銀行”模式;推動“生態+”產業融合,發展農業科技、數智電商與文旅新消費場景;強化區域協同,與湖州共建“北桃南竹”生態產業鏈,依托“平薊三興”協同推進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攜手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探索生態補償機制,全力打造制度、產業、協同“三位一體”的生態價值實現樣板,真正實現生態“高顏值”向發展“高質量”躍升,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平谷力量。

 

2030年,平谷區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

 

現場,平谷區與“兩山”理論誕生地浙江省湖州市簽署《關于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并與6家企業簽署合作協議,聚焦VEP(生態產品價值)、EOD(生態環境導向開發)等項目落地,推動“生態治理+產業”“技術賦能+模式創新”深度融合。

 

唐海龍等為平谷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專家委員會成員頒發聘書,匯聚國內外頂尖專家學者,建立“理論-政策-實踐”三維聯動創新高地,為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實踐路徑提供全周期智力支持。

 

此外,大會正式發布《平谷區國家碳達峰試點建設實施方案》,系統構建“三大支撐、四區建設、七大行動”雙碳實施體系,明確2030年,平谷區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持續下降等核心任務,重點部署了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提升綠色經濟發展動能、構建綠色高效交通體系、加快特色農業碳減排、完善全域循環經濟體系、提高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等7項重點任務,通過科技創新、政策創新等途徑為全國同類地區碳達峰工作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

 

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