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捐建項目基本上是拍腦袋決定的,但是我拍了2次腦袋,訪問過4個省。”鐘睒睒說他第一次“拍腦袋”是在半路上,還沒到云南。當他一看到云南茶葉,立刻再一次“拍腦袋”,決定農夫山泉就在這里捐建工廠。
從攤青到干燥的鮮葉“零落地”流程,從數字化溫控到專家駐廠培訓,這套“工業標準”也在重建千年茶鄉的生產模式。對于為何要捐建,又如何幫助當地茶產業發展,農夫山泉創始人鐘睒睒在與媒體的見面會上講述了自己的想法。
在他看來,云南具有發展茶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擁有茶葉種植領域堅實的發展基礎。鐘睒睒希望推動云南茶葉全產業鏈升級,提升附加值。
鐘睒睒還介紹了農夫山泉近些年在茶產業方面的動作與規劃,以及分享了自己的商業理念。鐘睒睒稱,希望可以到發達國家做中國茶。“中國茶原料有那么多,人均飲用量又那么低”。他認為很多事情要大家一起做,一起做才做得好。“不用擔心行業太多的競爭,你把自己做好就可以了。”
農夫山泉創始人鐘睒睒。企業供圖
談云南茶
“云南茶是長出來的,云南需要‘當代陸羽’”
云南省是中國重要的茶葉生產基地之一,茶園面積和茶葉產量常年穩居全國第一,有產茶縣100多個,茶企9萬余家。唐代《蠻書》(樊綽)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此次捐建完工的工廠位于普洱市景東彝族自治縣,這里地處哀牢山和無量山自然保護區,茶葉資源優渥,當地95%為彝族。一直以來本地茶產業面臨畝產產量和產值雙低的問題。
茶園內,采茶人背著茶簍正在采摘云南春茶。企業供圖
近年來,我國茶葉種植面積迅速擴大,整個產業面臨供過于求、茶葉價格持續走低、產業參與者收入下滑的結構性問題。與世界其他國家橫向比較,我國的茶葉出口價格也整體偏低。優化茶產業結構,提升茶葉產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刻不容緩。
在對云南茶考察過后,鐘睒睒有了自己的看法:“云南茶是兩個極端:一個是貴的茶,像普洱茶,有些樹一棵就賣到幾百萬;另外一個極端就是農民的茶,(鮮茶)只有幾塊錢一公斤,這些錢對于發達地區來說,光采摘的工錢都不夠。”
盡管云南有著得天獨厚的茶葉生長條件,但云南的小眾茶、作坊茶很普遍,每家每戶的茶都沒有標準化。對此鐘睒睒表示,農夫山泉到云南來走的第一步,是重新來做標準化。鐘睒睒希望茶產業首先能在標準化的第一步上,給農民帶來新的知識體系。
鐘睒睒表示,浙江如果沒有陸羽,就不會有龍井。云南也需要“陸羽”,希望大家在助力三農過程中,成為各種不同的“陸羽”,一起來介紹云南茶。據了解,近年來農夫山泉在毛茶生產、茶葉收購、瓶裝茶飲料生產等各個環節,以多種方式,支持云南茶產業發展。在茶葉精深加工制造端,公司也在昆明市東川區投建瓶裝水和飲料生產基地,預估該項目總投資10億元,年營收10億元,年稅收8000萬元,預計2026年完成投產。
談標準化
“雖然我老了,但我愿意去做”
2024年12月開始,農夫山泉公司在普洱市景東彝族自治縣、普洱市思茅區、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臨滄市臨翔區、臨滄市云縣陸續捐建了5座現代化廠房,廠房內安裝有目前國內最高標準的茶葉初制加工生產線,單廠日處理鮮葉能力達到了2萬公斤,是其他一般初制廠的5倍以上。5座茶廠總投入預估超過1億元。
在當地建設高規格的茶廠,是否會對原有的茶廠形成沖擊?鐘睒睒也考慮到這個問題,他講了一個例子,“去年農夫山泉收了6個億的茶,就在收茶以后,當地就新建了20多座工廠,但去看了這些新建的工廠以后,發現很多都是不夠標準的,我們沒法明確告訴他們什么是標準。因此就動了這樣的念頭:我們要建立一個示范工廠,因為我們不建一個示范工廠,我們就不能告訴人家什么叫標準。當時我對選址提出兩個要求:少數民族地區、經濟不發達地區。”
農夫山泉捐建的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景東彝族自治縣的茶葉初制工廠。企業供圖
農夫山泉捐建的這一整套烘清毛茶生產設備,包含了攤青、殺青、攤涼、揉捻、干燥、勻堆等多個加工環節,每個步驟之間不需再用人工搬運原料,真正實現了鮮葉全流程“0落地”,大大提高茶葉質量安全,同時數字化控制溫度、時間、壓力等關鍵工藝參數,減少人為參與,提高了毛茶品質的穩定性,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鐘睒睒表示,在云南捐建工廠,農夫山泉要做的不僅僅是“授人以魚”,更重要的,是要在當地留下先進的標準化生產理念和做法,“授人以漁。”
除了捐贈硬件設施和設備外,農夫山泉還提前安排專家到現場調試設備、并對運營主體從生產團隊搭建、生產技術要點、生產流程梳理和風險管控等進行全方位的技術和生產培訓,讓產線真正發揮潛力、讓毛茶初制廠具備工業茶的運營思路和生產能力。
廠房內的茶葉初制加工生產線。企業供圖
對于合作的自采茶園,農夫山泉的管理模式細致到戶。據農夫山泉云南茶葉基地品質管理員李澤斌介紹,農夫山泉與合作茶廠約定了前端種植的118項茶葉有機標準,這些管理標準超越國標。
鐘睒睒介紹,前年他看到一位荷蘭作家曾寫過一部《茶:一片樹葉的傳說與歷史》,“你看他的標題就講得很清楚了,它是傳奇和歷史。所以我們做一個產品,首先是產品的文化,其二才是科學,其三質量要跟上。所以我認為這些工作都必須要有人去做,雖然我是老了一點,也晚了一點,但我還是愿意去做,做不做得成不知道。”
農夫山泉的到來,改變了當地茶葉只收一季的傳統。鐘睒睒稱,以前到了夏天和秋天,當地人就算費時費力把茶葉采下來,也沒人收購。經過農夫山泉的考察,云南當地的茶葉品質較高,完全可以采夏茶、秋茶進行制茶,當地茶農的收入也實現了增長。“我們也計劃采購并捐贈一批單人機采設備給當地茶農,幫助當地農戶降低勞動量,提高生產能力。”鐘睒睒認為,茶行業需要向上競爭,向下扶持,向外發展。
采茶人手捧剛采摘下來的云南春茶樂開懷。企業供圖
談品牌
“競爭是好事情,需要向上競爭”
2024年,無糖茶行業爆發,涌現出許多無糖茶品牌。2025年3月剛公布的財報顯示,去年農夫山泉茶飲料板塊實現收入167.45億元。東方樹葉無糖茶近年來增速迅猛,引領了無糖瓶裝茶流行的市場風潮,近三年復合增長率超86%。
但出現的品牌越多,就意味著行業競爭的激烈,對品牌而言,想要發展更有難度。鐘睒睒不這樣認為,他表示,獨木不成林,無糖茶行業的競爭者多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做好茶是一件非常難做的事情,大家要一鼓作氣往好的方向走,要一起來做。沒有比較,就沒有競爭,競爭是一件好事情。”
談到品牌,農夫山泉曾在財報中表示,2024年,農夫山泉在品牌形象上遭受了歷史性的考驗。農夫山泉的包裝飲用水產品的市占率經歷了三個月的持續下滑,全年包裝飲用水產品收益下滑了21.3%,但仍然穩居中國包裝飲用水市場占有率第一的位置。
在針對未來茶產業標準化成熟后,是否會幫扶云南當地做一些茶品牌的回答時,鐘睒睒非常肯定地表示,幾乎都沒有可能去幫別人做品牌。“對一個公司來說,它的品牌是它最寶貴的資產。去年農夫山泉經歷的,我們認為受傷害最大的就是品牌,所以我們今年農夫山泉水瓶身上,把水源地標上,我們認為應該讓全社會都知道它(農夫山泉)的每一個水源地都是經得起考驗的。”
見面會現場,鐘睒睒也分享了自己的經營哲學。“我認為(經營)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方向,這一定不能錯,因為如果你方向錯了,你會累死,可能你會離真理越來越遠。對于‘方向’,一定要非常準確地來估計自己的能力,這個能力包括知識的積累、實現這個系統的能力、商業化的能力等。另一個思考點就是我們去做跟廣大老百姓的健康、生活水平和收入提高相關的產品,這種方向一定沒錯的,無論什么社會都需要。這就是我出于商業安全性考慮的哲學。”
鐘睒睒一直提到中國茶在國際市場的發展,也希望推動中國茶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談及讓中國茶出海的計劃,鐘睒睒表示,我們的出海計劃是非常明確的,就是到發達國家去,要到發達國家做茶,而不是先到東南亞。“我認為發達國家先做成了,再到東南亞,這個是我們進一步出海的目標,說實話還真是剛剛開始。”
新京報記者 王子揚
編輯 唐崢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