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離死亡最近的專業。
學“白事”都要學什么?殯葬專業有必要讀到本科嗎?年輕的從業者們如何看待殯葬業,如何面對“死亡”這個課題?這個清明前后,我們一起聊聊年輕人的“生死課”。
“白事”專業什么時候開設本科了?
2024年5月,教育部發函同意以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為基礎設立民政職業大學。這是民政部直屬的唯一一所本科層次高等院校,首批設置了智慧健康養老管理、現代殯葬管理、康復輔助器具技術、社會工作、婚姻服務與管理等5個職業本科專業。其中,現代殯葬管理專業在當年面向全國16個省份招生120人。
至此,全國首個殯葬職業本科專業誕生。新京報統計發現,截至今年4月初,培養殯葬類專業人才,開設殯葬類專業的專科以上高校共有12所,分布在10個省份。“小眾”專業的背后,面對的是一個“大民生”行業。
據了解,此前我國開設殯葬專科專業20余年,10余所院校開設了殯葬專業,培養的最高學歷層次為專科。
學“白事”怎么學?有必要上本科嗎?
殯葬專業的學生都會學些什么?設置殯葬類本科有必要嗎?
民政職業大學生命文化學院院長何振鋒表示,在教學培養重點方面,本科教學更加重視學生對生命文化、殯葬文化、殯葬管理等理論基礎知識的培養,重點培養學生殯葬服務機構運營與管理、殯葬服務信息化與數字技術應用、殯葬設備與產品研發、崗位現場較復雜問題解決等能力,加強對學生探究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以適應行業轉型升級和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需求。
他表示,在實踐教學領域,強調對學生管理、創新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能力的鍛煉與培養,包括殯儀服務等崗位實習及創新性實踐,培養具有深厚理論基礎、完整知識體系、復合專業能力和堅實技術技能的學生。
民政職業大學(民政部培訓中心)生命文化學院榮譽院長孫樹仁教授分析,以往殯葬教育注重中專和高職高專層次的人才培養,而當前殯葬事業正處于“傳統殯葬向現代殯葬轉型”“殯葬管理向殯葬治理轉制”“殯葬文化向生命文化升華”的三大轉變期,人才需求也有了新變化。殯葬行業亟須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來滿足對人才的迫切需求。
現代殯葬行業需要的高層次人才是什么樣的?
孫樹仁認為,當前殯葬行業所需人才主要包括現代殯葬研究、策劃、創新人才,現代殯葬服務項目開發人才,殯葬事業發展、規劃、布局人才,體制與運作機制改革研究與創新人才等。
民政職業大學生命文化學院院長何振鋒則認為,技術型人才同樣重要。“隨著殯葬行業從技術含量低向人文、生態和科技殯葬轉型升級,‘互聯網+’、AR、3D打印等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智慧殯葬管理、殯葬文化研究等新需求對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愈發迫切。”
何振鋒認為,殯葬本科專業培養人才的方向是更高維度的,涉及的學科體系也會更多,比如醫學、機械、心理學、倫理學、哲學等。
據民政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末,全國 60 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萬人,占總人口的 21.1%;全國 65 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萬人,占總人口的 15.4%。全國 65 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撫養比22.5%。
2025年3月,民政部副部長唐承沛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的專題研討會上表示,預計2035年之前的10年左右時間,是本世紀剩余時間內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較低的時期,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窗口期”。他指出,要看到我國人口老齡化蘊藏的獨特發展機遇,未來銀發經濟發展潛力巨大,預計到2035年,銀發經濟占GDP比重將從6%上升到9%。
關乎好老年人的“身后事”需要更專業的人才。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教育學者熊丙奇認為,殯葬專業升格到本科的目的,是應對老齡化社會對民政服務需求的增加。“老齡化社會需要有更多、更高層次的殯葬領域人才。”
畢業即就業?殯葬行業“錢”途如何?
在民政職業大學2024級的學生中,來自浙江金華的陳雪彤當年以601分的高考成績位居第一。她選擇了北京這所剛升格為職業本科高校的殯葬專業就讀。
“好就業”是陳雪彤選擇殯葬專業的主要原因。她和家人一致認為殯葬專業的就業前景廣,并最終選擇了這所位于北京的新設職業本科高校。“殯葬屬于民政工作的一部分,是最貼近民眾的工作之一,能夠為他們提供情緒價值是殯葬工作很吸引我的一點,這讓我有強烈的社會貢獻感。”這是陳雪彤入學以來最大的感受。
近年來,全國殯葬服務機構和對相關人員的需求呈現增長態勢,根據民政部調查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底,全國殯儀館 1788 個,殯葬管理機構782 個,民政部門管理的公墓 1837 個。殯葬服務機構職工9.1 萬人,其中殯儀館職工4.8 萬人。
民政職業大學生命文化學院陵園服務與管理教研室主任翟媛媛認為,殯葬行業是一個相對“小眾”的專業,相比其他行業,競爭壓力、就業壓力小,同時收入穩定。
“殯葬專業的意義不僅是培養殯葬服務的技能人才,更重要的是傳播生命文化理念,引導全社會樹立科學的生死觀,讓大家重新定義和認識殯葬行業,讓人民群眾真正實現‘逝有所安’。”民政職業大學生命文化學院副院長徐曉玲說。
在《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報告(2018~2022)》中,何振鋒曾對全國150家殯葬服務機構1500多名從業者做過調查。相關數據顯示,超過六成的殯葬服務人員工資收入在5000元以下。
重慶市城市管理職業學院現代殯葬技術與管理專業副教授任俊圣表示,關于殯葬行業從業者“普遍高薪”的說法都是謠言。
殯葬業一般遺體防腐和美容專業專科畢業生最高工資可達萬元,銷售崗畢業生根據業績不同薪酬差異較大。在一些小縣城,殯葬專業畢業生每月最低收入約三四千元,一般是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1.5倍。不過,“想從事這個行業的畢業生,幾乎沒有就業壓力”。
那么,如何能給年輕人更多的成長空間,留住人才?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殯儀學院院長盧軍表示,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提供給殯葬專業畢業生的待遇也會不同。客觀地說,殯葬行業薪資水平處于城市平均收入中等偏上的水平,但也不會高出很多。在北上廣、經濟發達的江浙地區,有些民營殯葬企業為了招人,會給出比較高的工資待遇,但也不是隨隨便便就過萬,這種情況是個別的。
盧軍表示,從生存發展的角度來講,優先考慮薪資待遇并不是學生品德方面出現了問題,而是殯葬行業社會地位不高,如果在薪資方面不凸顯相對優勢,就很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武漢民政職業學院副校長鐘峻也表示,事實上,很多年輕人在期待好待遇的同時,也非常在意是否有發展空間,看重職業發展前景。一個單位要有職業上升機制才能留住專業人才。
在生死交接處,年輕人正在撕掉殯葬業“晦氣”的標簽
提及殯葬行業,不少人諱莫如深。尤其在長輩眼里,這似乎并不是一份體面的工作。
然而,當年輕人涌入殯葬市場,也逐漸打開了一個新世界。一些95后、00后從事遺體整容師、生命禮儀師、壽衣模特等職業,為客戶寄托哀思之時,以新穎的視角和獨特的思維推動著行業的更新。
如何看待年輕人涌入殯葬行業,新京報就此曾做過網絡調查,數據顯示,近六成參與調查的用戶認為,年輕人打破了傳統殯葬業的束縛。
00后壽衣模特:一天試穿50多個款式
自從2021年入行,00后的衛莉直播銷售壽衣,每天更是不間斷直播4個小時,試穿50多個款式的壽衣。由于職業的特殊性,近年來衛莉接觸過太多面臨生離死別的顧客。在和對方交流后她發現,人們對于殯葬用品的選擇逐漸持開放態度,不但同行越來越多,就連顧客也越發多了起來,“除了年輕人為年邁的父母購買壽衣,不乏有老年人自己選購殯葬用品。”
為了更好地把握市場需求的壽衣款式,衛莉開始自學服裝設計,“我希望以自己身為‘壽衣模特’的方式,將更多壽衣展示在客戶面前,讓他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壽衣的效果和面料。畢竟它是與這個世界告別的一種儀式,是每一位死者體面地步入另一個世界的禮服。”
“00后”入殮師:我今晚不睡,是為了有人能“睡”得更好
This is a modal window.
視頻來源:新華社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思想的轉變,對殯葬行業的偏見逐漸減少,伴隨職業標準體系的完善,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殯葬行業,他們苦學苦練、迅速成長為職業“代言”“正名”。
她叫王男,她用最松弛的段子講述自己的工作日常,一改網友對殯葬行業的刻板印象。在她的自媒體視頻中,生死這個沉重的話題也不是全然冷冰冰。作為一名“00后”入殮師,她用更加開放和坦然的態度面對生命終點,讓逝者體面地離開這個世界。
王男說,“如果我們讓逝者很安詳、很體面地離開,最后的模樣,會永遠地刻在生者的腦海里,或許他們會更好地去活著。”
00后生命禮儀師:學會在告別中成長
和大多數人的想象不一樣,河南新鄉一處陵園里的小潘是自主選擇去做“生命禮儀師”的。對小潘而言,這份“還原生命尊嚴”的工作背后,是持續三個月的心理拉鋸。“那段時間我每晚都會從噩夢中驚醒,甚至聽到媽媽提高嗓門都會心慌害怕,心理壓力特別大,這種狀態持續了三個多月。”
為什么從事這個行業?小潘道出了緣由:“我現在20多歲,家里沒人去世。但我總會恐懼,我怕真正面臨這一刻的時候,不能讓他們體面走完流程。我想多經歷一些,讓自己有個心理預期,學會坦然接受和面對死亡,因此我越害怕什么就越要做什么。”
“以前很多事情都想和人對比,總覺得自己不滿足,但來這邊工作以后,看到別人家的生離死別,我覺得生和死就是一瞬間的事。”小潘說:“我會比以前更懂得珍惜,更有感知幸福的能力了。只要父母健健康康,下班能吃到母親做的菜就很滿足,我現在每天都很快樂,很幸福。”
90后遺體整容師蔡光強“服務好逝者,讓生者得到慰藉”
2018年大學畢業進入殯儀館工作以來,90后遺體整容師蔡光強用自己的服務,努力讓每個逝者安詳體面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每一個職業都需要有人去做,既然選擇了這個行業,就要盡量去做好。”蔡光強認為,做殯葬服務工作,除了要有責任心,還要有同情心,能與逝者家屬共情,才能把工作做好,“我從事的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承載著讓逝者體面、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讓生者得以慰藉的責任。”
如今,很多人對殯葬行業從業者有了更多理解和尊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選擇從事這個職業。蔡光強說,這幾年,雖然全社會對殯葬行業從業人員的包容性強了很多,但年輕人特別是準備從事殯葬行業的大學畢業生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要清楚地了解這個職業存在的困難在哪里,才能看清楚自己的內心,在遇到困難時堅守初心,“對于我自己來說,每每看到逝者家屬欣慰的神情,便能感受到自己從事這份工作的意義。”
本周就會迎來清明了,
關于死亡的認知,
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理解,
隨著歲月的增長
年輕人也開始學習直面“死亡”的課題。
借用王男所言,
希望對你也有所啟發。
↓↓↓
“我們對死亡的認知,
并非單一既有恐懼與不安,
也有坦然與無畏。
我們無法預測死亡最終到來的時間,
但可以想清楚,
自己究竟要怎么活,
在人生的盒子里,
留下自己想要珍藏的東西。”
資料來源:民政部官網、新華社、央視新聞、人民日報、極目新聞、中新網、四川日報、齊魯壹點、全國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管理與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新時代殯葬行業人才隊伍建設研究》、中國知網、新京報
編輯 常江
設計 盧子雄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