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綻,國家會議中心的玻璃幕墻折射出第一縷晨曦,“小關咖啡”店鋪準時開始“營業”。
一具銀白色機械臂在工作間輕盈移動,咖啡機開始吞吐蒸汽的瞬間,整個展區仿佛被注入了生命的“香氣”。這是2025年中關村論壇年會的清晨,也是中國科技產業邁向新紀元的黎明。
當第一杯拉花咖啡推送到取餐口時,機械臂收回的軌跡在晨光中劃出一道銀色弧線。這個精確到每秒的機械動作,不僅是商業服務的新范式,也是中國科技產業突破萬億市場的起點。
從2007年舉辦第一屆中關村論壇(年會)的蹣跚起步,到如今成為全球科創地標,北京用16年時間書寫了一部“中國科技好故事”。今年,中關村論壇年會以“新質生產力與全球科技合作”為主題,上千名演講嘉賓齊聚一堂,共議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為全球創新發展提供新思路、新啟示。
與此同時,數百臺智能機械往來于會場之間,AI大模型編織起智能交互網絡,綠色科技正照亮低碳未來的新圖景……
打造“有溫度的科技”,機器人店長“為您服務”
在展廳西北角,銀河通用公司的機器人店長(售貨員)正在完成首秀。“上屆論壇我們還在用傳統貨架。”柜臺負責人擦拭著柜臺,目光投向身邊忙碌的機械身影。
去年這個時候,機器人店長還在實驗室被調試抓取精度。成立僅一年零十個月的初創公司,此刻正用精確的路徑規劃算法,描畫著零售新場景。
機器人店長正在取貨。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程子姣 攝
記者了解到,此次中關村論壇科技辦會強化了“有溫度的科技”的設計理念,通過多項交互裝置實現“人-科技-空間”的深度融合。如“小關咖啡”店鋪,咖啡機器人來自好飲科技,店長Galbot來自銀河通用,兩家企業經過磨合,解決了互聯網通信問題、數據傳輸問題,實現了跨品牌機器人協同與實時通信等關鍵技術,2天為400位參會者提供了飲品服務。
穿過人群,松延動力的仿生人“胡博士”正與一位年輕的科技愛好者對話。當被問及“AI能否理解孤獨”時,這具機械之軀眨動仿生虹膜,仿佛陷入了思考。
“胡博士”面部有三十多個可動模組,它的面部肌肉運動軌跡源自超3000小時真人表情采集,每一次頷首都經過精密計算。
現場的工作人員李夢豪對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胡博士”可以模仿人類的臉部表情,也能實現對話交流,通過表情變化為用戶提供情緒陪伴。目前,“胡博士”主要“做”博物館導覽和心理治療等工作。
“胡博士”與記者進行了話題探討。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程子姣 攝
記者現場發現,多款人形機器人成為參會嘉賓爭相合影打卡的對象。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開幕式上,來自樂聚通研和加速進化的人形機器人也帶來了長達4分半的表演,展示了機器人在機械舞、集體俯臥撐、打太極等方面的動作能力。
樂聚通研(北京)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柯真東向記者透露,人形機器人表演背后有著復雜精密的研發與計算。以“夸父”機器人為例,為讓其順利完成復雜的舞蹈和太極動作,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提出的CDM-MPC控制框架(基于質心動力學模型的模型預測控制)功不可沒。
該框架通過全身協調控制,讓機器人各部位運動緊密配合,實現上下身聯動的舞蹈動作。同時,機器人動作生成策略融合模型控制與強化學習,進一步提升了表演的自然度和穩定性。
據中關村政府采購促進中心主任葛志杰介紹,本次中關村論壇年會大量應用人工智能、智能機器人等前沿技術,組織了機器人科技辦會服務小分隊,圍繞會議服務全流程,策劃了迎賓、交流、主持、表演、服務等5類應用場景,使用來自全國的上百臺智能機器人為參會嘉賓提供服務,營造了機器人無處不在的科技氛圍。
人工智能技術多角落“開花”,綠色變革悄然上演
在清飛科技的虛擬人實驗室,清飛科技研究院院長俞科正在指導機械臂臨摹《蘭亭序》。“這是第三次迭代的書寫算法。”他握著機械手指在宣紙上勾勒出飛白。
數年后,2025年中關村論壇年會現場,機器人“俞文峰”提筆蘸墨,在宣紙上寫下“中關村”三個字。
“俞文峰”為展會留下的墨寶。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程子姣 攝
俞科向記者透露,“俞文峰”是他的曾用名,本次展會公司以他的形象打造了仿生機器人,“它幫我實現了小時候成為書法家的愿望”。
談及仿生機器人的應用領域,俞科介紹道,“從大的方面來看,機器人具備與人自如交流的能力,這得益于其融入了深度思考技術和大模型。同時,它還有靈巧手和微表情,在很多方面與人類(外表)相似。”
在本次中關村論壇年會上,人形機器人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它們穿梭于各個角落,吸引著眾人的目光。然而,人工智能技術的影響力遠不止于此,其在暗處默默供能,就像一位幕后英雄,雖不引人注目,卻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暢春廳,豆包AI同傳系統正在實時翻譯著英語演講,其語音識別延遲已大幅縮短。這個突破源于工程師團隊對200萬小時跨語言演講數據的深度學習,使得“科技無國界”的愿景變得觸手可及。
“我們僅需5秒原聲采樣,就能跨語種完整復刻發言人音色。”火山引擎豆包同傳模型產品負責人殷悅稱,如果發言人說中文,豆包AI同傳頻道聽到的是地道的母語級別的英語和同音色的流暢表達,給現場的聽眾沉浸體驗。一位海外參會者表示,明確感受到本次大會翻譯準確率高、時延短。
葛志杰透露,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方面,本次年會依托智譜大模型設計了“中關村論壇智能體”,提供智能問詢等服務;在暢春廳、海慧廳、頤和廳及新聞采訪間,部署了豆包AI端到端大模型同傳系統,為多個論壇提供服務。
會場內外含“科”量十足。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程子姣 攝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屆中關村論壇,一場悄無聲息卻意義深遠的綠色變革正在上演。當人們沉浸于前沿科技帶來的震撼時,論壇已化身綠色發展理念的踐行先鋒,全方位擁抱“雙碳”戰略,精心打造“全生命周期”綠色辦會體系。
走進會場,最先映入眼簾的洽談交流區,不再是傳統冰冷的金屬圍擋和塑料座椅。在這里,可降解的環保紙材“唱主角”,它們搖身一變,成為既實用又美觀的圍擋與座椅。再看論壇的資料獲取方式,電子版資料成為絕對主流,印刷品“退居二線”。這一轉變,恰似科技與環保攜手邁出的關鍵一步,既減少了紙張浪費,又加快了信息傳播速度。就連文創產品,也紛紛換上“綠色可回收新裝”。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在現場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細節,參會者手中的年會手提袋,看似普通,實則暗藏“綠色玄機”。它是回收塑料瓶與竹纖維的奇妙組合,回收塑料瓶重獲新生,與竹纖維“攜手”,共同為環保貢獻力量。這個小小的手提袋,也成了綠色辦會理念的生動縮影,陪伴參會者穿梭在論壇的各個角落,讓綠色理念如影隨形。
科技辦會的背后,是中關村先行先試政策的持續發力。作為科技創新集成服務平臺,中關村發展集團去年服務企業2.25萬家,為企業提供投融資額797億元,落地高精尖產業和創新孵化項目近500個,運營園區年末入駐企業4000多家。不僅中關村,北京市近年來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探索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北京實踐。
當展會落下帷幕,“小關咖啡”的機器人完成了最后一杯咖啡的制作,機械臂收回的瞬間,機器和人類共同見證了5大板塊、128場活動,上千名演講嘉賓,數萬名參會者齊聚一堂。這些數字,不僅是簡單的年會記錄,更是中國科技發展的新坐標。
這一切源于北京對創新的不懈追求,源于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他們在實驗室中鉆研代碼,在科技探索之路上奮勇前行,努力為人類文明探尋未來方向。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程子姣 韋博雅 韋英姿
編輯 張冰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