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原切肉”一般比“調理肉”價格要高。圖/IC photo
你購買的“原切”牛羊肉,可能是包含食品添加劑甚至食品添加劑超標的“調理肉”。
據人民日報報道,一段時間以來,不少讀者網友來信留言,反映自己所購買的預包裝牛羊肉存在質量問題,在形態、色澤、口感上都有些“奇怪”,懷疑并非“原切”肉,而是添加過東西的合成肉或調理肉。記者根據讀者網友反映的問題展開調查,12種預包裝牛羊肉經權威機構檢測,7種含有食品添加劑,其中2種超出“調理肉”的國家標準。
使用食品添加劑,以“調理肉”假冒“原切肉”。媒體披露的多個品牌不同程度存在這些問題,有成為行業“潛規則”的跡象。這一現象值得警惕,監管部門需及時出手。
媒體對“原切肉”的這一調查,并非空穴來風,相反,該問題其來有自。近來,預包裝牛羊肉問題屢屢被曝光。一些網紅主播在互聯網平臺的直播帶貨中,被投訴涉嫌賣假“原切肉”。不久前已有帶貨主播發布視頻,就其此前帶貨的“原切牛肉卷非原切”一事道歉。
而此次報道顯示,“原切牛羊肉非原切”并非零星個案,在其送檢的12種預包裝牛羊肉樣品中,有多個所謂“原切肉”均檢出不同程度的食品添加劑。
根據相關規定,“原切肉”屬于鮮凍肉,不允許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劑,而“調理肉”等預制肉制品允許使用磷酸及磷酸鹽添加劑也有明確上限(5克/千克)。但是,在此次檢測的12個樣品中,有兩種“原切肥牛卷”不但含有食品添加劑,且其磷酸鹽總量超過5克/千克的標準。
顧名思義,“原切肉”貴在其“原”字,這也是其價格高于“調理肉”的關鍵所在。消費者希望買到正宗的“原切肉”,在于其追求更高的品質。廠家以“調理肉”冒充“原切肉”,售價提高了,也可以有更好的銷路,廠家和商家可賺取更多利潤。但是,消費者卻被“蒙”了,花了“冤枉錢”,買到的是品質相對較低的“調理肉”。
廠家以“調理肉”等冒充“原切肉”,誤導消費者,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關于真實信息告知的規定,也違背了食品安全法中有關于“食品添加劑應當有標簽、說明書和包裝”的要求。其通過模糊概念、虛假宣傳等手段誤導消費者,破壞了市場誠信。如果大量生產銷售這樣的產品,忽悠消費者,還涉嫌以次充好,就構成商業欺詐。
此次記者調查過程中還發現,消費者買到可疑的預包裝牛羊肉等商品,維權難度不小。例如,一些商家要求消費者提供檢測報告,而普通消費者拿出相應的報告證據并不容易。此外,生鮮類產品超過7天,電商平臺一般不再提供退換貨等服務,這也給消費者維權增加了難度。
對此,監管部門和電商等購物平臺,需負起各自責任,不能讓假“原切肉”忽悠消費者。
從“原切肉”亂象還可以看出,此類食品問題正從傳統的生產端向流通端、銷售端延伸,而當前越來越多消費者習慣從網絡電商渠道購買預包裝肉類商品。針對這一趨勢,監管部門須建立適應電商特點的巡查機制。同時,電商平臺需壓實主體責任,建立便捷的舉報通道,完善商品信息審核機制。
民以食為天。假冒“原切肉”不是小事。對于預包裝牛羊肉類商品,每個環節都應嚴守安全紅線。對于以次充好、虛假標注等行為,必須依法查處,形成震懾。監管部門和電商平臺、生產企業也須各司其職,不能再讓冒充的“原切肉”招搖過市。
撰稿 / 新京報評論員 柯銳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