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下午那場7.9級地震,把Sky Villa(天空公寓)里幾乎所有的生活細節都甩了出來,掛在墻頭的粉色毛絨玩具、散落滿地的涂鴉畫、在風中飄蕩的投影幕布,以及被挖出后依舊金光閃閃的佛像。


這棟位于震中緬甸曼德勒市的公寓,原本由4棟11層樓房相連,房間400個左右,居民們可以在樓里健身、游泳、美容,或是去屋頂酒吧喝一杯。因為安保好、供電充足、交通便利,這里很受當地生意人青睞,也吸引了不少華人、華僑。在周圍一眾低矮、簡陋的普通民宅里,它顯得很突出。


現在地震毫不留情地將它摧毀,除了A棟最上面的5層樓勉強保持建筑結構,其余的部分全部坍塌、破碎,成了廢墟。“像薄餅一樣。”救援人員說。


沒人清楚里面究竟埋了多少人,尋人的消息從一個微信群流轉到另一個。余震不斷,缺少防護的人不敢輕易上前,只能圍在瓦礫邊徒勞張望。


災難將這里震碎,又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將陌生人團結起來。人們自發組織收集信息、捐款、準備物資,支持從遠方趕來的各路救援人員,連夜搜尋廢墟下的生命。


截至當地時間3月31日8時,中國救援隊共在曼德勒市成功救出4名幸存者,其中3名來自Sky Villa。她們是一名5歲的女童、一名孕婦和一名29歲的女孩,在被埋壓60多個小時后,活了下來。


3月30日傍晚,Sky Villa公寓的救援仍在繼續。新京報記者 叢之翔 攝


“完美”的公寓


初到曼德勒的人,大多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悠閑。


它在緬甸中部,是溝通上下緬甸的重要樞紐,兩面環山、兩面環水,曾是緬甸最后一個王朝的都城。相比于原首都仰光,這里的政治氣氛更寬松,吸引了不少華人華僑聚居,因為華僑眾多,又被稱為“僑城”。


28歲的華裔青年林凱跟隨母親從緬北的戰亂中逃來這里,盡管曼德勒不是家鄉,但他格外喜歡:“這是一個非常包容的城市。”林凱評價,它能容得下各類宗教信仰。


即便是強震過后,新京報記者也能在郊外村道上看見老婆婆在樹蔭下乘涼,身前擺滿竹編的掃帚和筐子;男人們穿著格子花的彩色“隆基”裙,在路邊澡堂沖涼;公路間數米寬的綠化帶種著芭蕉和棕櫚,大人在草坪上席地而坐,一邊吃飯,一邊看小孩在旁打鬧。


可事實上,大部分居民已經失去了家。他們的“房子裂了,以后再不敢住”,只能露天休息。到了晚上,穿城而過的河邊擺滿了密密麻麻的蚊帳與帳篷。


從郊外到市中心,災難變得愈發具體、強烈——被震掉頂的佛塔、玻璃碎盡后僅存的廣告牌,以及那些不經意間就出現在繁華街邊,卻已無法辨別原貌的建筑廢墟。


3月30日,Sky Villa公寓部分建筑已變成廢墟。新京報記者 叢之翔 攝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Sky Villa。


曾經,它是所在區域最龐大的建筑,住戶們喜歡它,因為這里有24小時安保。普通民居大多是平房、臨街,打開門就能看見往來不斷的摩托車,財產和人身安全都是問題,而入住Sky Villa,“出去關好門就行,安保很放心。”一位住戶說。


供電充足和交通便利也充滿吸引力。居民們說,2021年緬甸政局突變,此后曼德勒的供電就很不穩定,每天供電時間只有四五個小時,電價也飛升。可在炎熱的緬甸,一年四季都離不開空調,居民們只能自備太陽能板蓄電池。Sky Villa有大型燃油發電機,這種外形酷似集裝箱的彩色方盒子發電功率較大,可以為居民們提供充足的電量。


這些優點,讓39歲的華僑楊新決心買下公寓B棟10層的一間房。她在2017年來到曼德勒工作,平時以投資為生,翡翠是眾多項目中的大頭。現在她已經在公寓租住快一年,覺得很舒適,然而最近翡翠生意不好做,她只能暫時打消買房的念頭。地震發生時,她和鄰居一起跑下樓,卻被困在樓梯間。


平時為Sky Villa公寓供電的發電機。新京報記者 叢之翔 攝


30歲的華僑阿浩住在楊新樓下兩層,他在曼德勒從事翡翠生意多年,每兩個月去帕敢進購一批原石。3月28日那天下午,他正在購買原石,聽說妻兒和保姆因為地震被困在廢墟,便立刻趕回曼德勒,直到3月30日晚上,他還沒有聽到家人和保姆的消息。


住在D棟505房間的華僑楊麗清,則被朋友親眼看到倒塌的公寓將她掩埋。楊麗清的堂弟至今不敢相信,“28歲漂亮懂事、孝順長輩、捐錢做善事”的堂姐就這樣失聯了,明明地震之前的20多分鐘,她還在朋友圈推銷翡翠。


“她做翡翠生意,從18歲就開始往返于曼德勒和中國瑞麗。”堂弟不常與她見面,只知道楊麗清平時會直播,也幫別人收貨、買貨、找貨,收入還算不錯,和她一起被困的還有朋友明艷珠,也是位華僑。她們的名字幾乎出現在每個社交平臺,但直到3月31日,仍然沒有消息。


等待


現在,這里稱得上是當前最復雜的廢墟。


緬甸湖南商會秘書長李建軍在地震當晚就來查看情況,這里是當地最多中國同胞聚集的地點之一,他想知道他們怎么樣了。


“一看就知道,肯定會有很多死傷,太嚴重了。”李建軍說,居民們告訴他,當時樓瞬間垮下來,有人用中文、緬語大喊救命,但余震不停,沒人敢上前。天已經黑了,手電筒亮著,有人忍不住了湊上去,立刻被旁邊的人勸住,幾百號人圍在廢墟旁,不知道可以做什么,只有等待。


華僑老萬的朋友就住在這里,3月29日一早他急迫地趕過去,卻只能帶著絕望離開。黃色的墻皮、建筑碎屑、破爛的家具堆在一起,巨大的石板連片壓住通道,“我無能為力。”緬甸本地的隊伍開始救援,卻只找到幾十具遺體,他們被送去火葬場和醫院的停尸房。


這樣的情況到了3月30日,依然沒有太多改變。由于余震不斷,救援隊伍只能先在垮塌的部分搜尋,這些震動還帶來了次生余火,冒出的濃煙讓搜救變得緩慢。蚊子往身上撞,轟都轟不走。


Sky Villa公寓附近,散落在地面上的兒童畫作。新京報記者 叢之翔 攝


要命的還有天氣。


幾乎每位初來者都會中暑,冒汗、頭暈、口渴,只能不斷喝藿香正氣水或電解質水。超過40攝氏度的氣溫讓蒸好不久的米飯發酸,地震前,大街上的水果攤飄散出的香甜氣息,現在路過廢墟時,它們被濃烈的尸臭味代替。


3月30日,和救援人員一起在現場等待的,還有那些失聯者的家屬。


李建軍看到很多人站在旁邊哭,他們發現李建軍認識救援的人,就湊過來報上失聯家屬的身份信息,希望他能幫幫手,找一找。


楊新的男朋友趕來了——地震發生時,他剛結束和女友的通話,現在,他徒手爬上11層廢墟,手擦破幾塊皮,從樓頂的破洞往下望,看到了女友的餐桌和佛經,但人不見蹤影。


楊新的好友周琳也在第一時間趕來。她們在一次朋友聚會上相識,在周琳眼里,楊新性格開朗、熱情,無論什么事都會耐心傾聽。兩人都是虔誠的佛教徒,經常一起去寺廟祈福,她守在這里三天了,每天為朋友默誦經文,希望朋友還活著。


周琳正在等待埋在廢墟里的朋友被救出。新京報記者 叢之翔 攝


廢墟旁,65歲的當地男人吳泰昂(U htay aung)則顯得沉默,他在公寓旁邊的一棟宿舍下乘涼,滿眼血絲,一動不動地盯著面前的搜救,等著他23歲的小兒子出現。


地震時,小兒子和哥哥一起在6樓給他們的老板看店,意識到地震兩人迅速下樓,在樓倒塌前跑了出來。但本已經安全的大兒子看見一位婆婆從樓上摔下,就立刻返回去背她;小兒子也跑回了公寓,為了救一位母親和她的孩子。大兒子背著婆婆往外跑時,第二次猛烈震動襲來,公寓繼續垮塌,將五人壓在廢墟下。


次日救援隊到場后,被壓在廢墟下的大兒子聽到碎塊松動的聲音,便大聲呼救,用力向外爬。“本來小孩才能過的洞,他這個有點胖的人竟然鉆了出來。”吳泰昂說,大兒子能生還,是因為背著的婆婆幫他擋下了墜落的重物,盡管他的兩條手臂已經掛滿血痕,背部也嚴重擦傷,尖銳的碎塊擦去他的一塊頭皮。


他忍著疼,在廢墟外等了一夜,但還是沒有等到弟弟的消息。


現在輪到吳泰昂等待了,因為救援人員要先搶救同層的一名孕婦,他必須再等等。他沒有催促救援隊員,而是和親戚蒸煮了一大鍋米飯,配上花生米,盛好帶來現場送給救援隊員吃。


在現場,又一次發生地震,救援隊員和圍觀的當地人散開避險。他沒有跑,仍坐在宿舍地板下方的空檔,“我只有(3月28日)地震時感到害怕,那是我第一次遇到這么大的地震,之后不會再害怕了。”


3月30日夜間,救援人員正在Sky Villa公寓的一側展開救援。新京報記者 叢之翔 攝


默契


更多時候,救援現場是嘈雜的,鎬頭敲擊廢墟、大型機械引擎和燃油發電機的嗡鳴混雜在一起,說話都要盡量大聲。但有時,這里又會突然安靜,靜得只剩鳥叫。這樣的時刻,是救援人員在確定是否有人用敲擊聲求救。


玻璃碴摩擦鞋底、焦急的來電鈴聲,甚至是抓一抓袖子,都會在那時顯得不合時宜,然而,每當救援人員要求靜音,所有人都會停下一切,屏住呼吸地聽起來。


人們從沒像現在一樣團結、默契。


曼德勒的云南會館成了華人受災信息集散地、接待中方救援人員的大本營。各種人匯聚在這兒,剛讀高一的華裔女孩擔任翻譯、搬運工兼人形擴音器;即將畢業的珠寶專業大學生,一天開車往返救援現場、大本營數次,送物資,接送人員;穿西裝胸口插金筆的老板、頭戴安全帽的工頭和T恤胸前印著LOGO的企業主……他們不提別的,只問兩個問題:“缺什么?”“送到哪?”


“我有錢、有物資,就等你們來救援了。”一名當地企業主握住救援人員的手說。


Sky Villa公寓廢墟上,散落著住戶的衣物、草席和一枝花。新京報記者 叢之翔 攝


人們盼望奇跡,可奇跡很難。


一位救援人員因為連續三次差點救出幸存者,最后卻只摸到一具尸體而崩潰。隊友勸了他很久,他聽不進,但當兩個尋親者剛一開口,他立馬又搗鼓起生命探測儀。


華人呂菲的8歲的大女兒、保姆、親戚家的一位男孩都被埋在了這片廢墟——這曾是他們2024年從家鄉臘戍搬到曼德勒后精心挑選的家。她和丈夫、其他華人徒手搬運碎石塊,但還是無濟于事。她的一位姐姐把群昵稱改成了“sky villa C 棟8樓被困3人”,在各個平臺發布尋人照片。那是有著一雙大眼睛的小女孩,穿著校服、梳著劉海,兩只手捧著一張中文獎狀,上面寫著“最佳形象獎”。


盡管親人失聯,但她們沒有停歇,呂菲又和兩個姐姐加入到幫忙救援的隊伍中。“Sky Villa需要風油精、小風扇”“Sky Villa 需要止血帶、消毒水”“Sky Villa 需要N95口罩”……她們在朋友圈、曼德勒救援群里,四處發布救援消息。她們不想放棄。


3月30日,救援人員在搜救時,聽到一塊樓板下傳來呼救聲。拍攝的視頻里,救援人員給瓶裝水插上吸管,伸過縫隙,讓樓板下的幾人輪流喝水。


“管子再往上翻點,我夠不到。”那是視頻的最后幾秒,但還是被周琳認出是楊新,她高興得脖子發紅,又哭又笑。現在,她只要等。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除李建軍、楊麗清、明艷珠、吳泰昂外,其他人物均為化名)


新京報記者 叢之翔 左琳 彭鏡陶 趙敏 秦冰 實習生 武亮亮

編輯 楊海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