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周懷宗)3月31日,以“新質生產力與全球科技合作”為主題的2025中關村論壇發布了19項國家重大科技成果,中國農科院油料所李培武院士團隊完成的花生大豆誘導固氮提質增產ARC生物耦合技術,同時攻克了花生大豆源頭阻控黃曲霉毒素提升質量和固氮減肥增產兩大國際難題,作為唯一的農業類科技成果受到廣泛關注。

 

大豆花生是我國重要的糧、油、飼兼用作物,約占食用油市場56%,提升大豆油料產能是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對保障糧食安全、食品安全、飼料安全均具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大豆花生提質增產減肥減損、保障食品安全面臨兩大共性國際難題。一是花生大豆易受黃曲霉毒素污染,黃曲霉毒素是迄今發現毒性最大、致癌力最強的真菌毒素,不僅降低質量、損失產量,還嚴重威脅生命健康,污染控制一直是世界性難題。二是花生大豆同屬于豆科作物,具有結瘤固氮習性,但大田生產上存在結瘤少、固氮效率低的問題,結瘤固氮減肥增產是百年未解的世界性前沿熱點難題。

 

針對上述兩大共性國際難題,李培武團隊歷經20多年持續研究,創建的花生大豆提質固氮綠色增產ARC生物耦合技術,根瘤數與固氮酶活分別增加3.7倍、4.8倍以上,產量增幅分別超過19%和15%,同時黃曲霉產毒菌阻控效果63%以上,在22省份開展百畝方、千畝方、萬畝方和10萬畝片規模化示范,減施氮肥20%-40%,仍增產10%以上。

 

據介紹,該研究在科學理論上,從多維度突破了豆科作物固氮的傳統認知,在生產實踐中,打破了一百多年來只能跟跑施用根瘤菌劑的技術限制,開辟了大豆花生誘導固氮提質增產大面積單產提升的新途徑。

 

農業農村部組織的專家論證認為,該技術為花生大豆大面積單產提升提供了重大原創性綠色低碳生產技術,具有固氮、固碳,增產、增效、增安全,減毒、減損、減肥、減本、減碳的特點,對推動我國大豆油料產能提升,保障糧食安全、食品安全、飼料安全,提高耕地質量,減控面源污染等均具有重要意義,符合新時代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方向和促進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戰略需求,應用前景廣闊。該技術2023年入選全國農業主推技術,2024年被遴選為全國十項農業重大引領性技術之一。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