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邊境,建起防御跨境重大害蟲遷飛的聯合防線,聯合東南亞周邊國家,共同防御草地貪夜蛾的侵襲,御敵于萬里之外,實現低成本、綠色可持續控制目標……

 

日前,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和國際應用生物科學中心(CAB International, CABI)東亞與東南亞中心共同主辦的2025年度中國農業農村部-CABI生物安全聯合實驗室技術咨詢組會議召開,記者獲悉,當前,我國已經和東南亞多個國家,聯合完成中國-東南亞跨境作物重大病蟲害主動防御屏障體系的構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生物安全。

 

云南分中心代表訪問CABI實驗室。受訪者供圖

 

全球協作,建立生物安全網絡

    

據悉,CABI全稱國際應用生物科學中心,是一個非營利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成立于1910年,總部設在英國。通過信息產品、信息服務以及利用其在生物多樣性方面的特長,產生、驗證和傳遞應用生命科學的知識,從而達到促進農業、貿易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陸宴輝表示,CABI是中國長期友好的合作伙伴,我國與CABI的合作已逾40年。1995年,中國加入CABI,成為最重要的成員國之一。2008年,依托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建立了中國農業農村部-CABI生物安全聯合實驗室(當時名為“農業部-CABI生物安全聯合實驗室”),開拓了與國際組織合作的新機制,雙方依托平臺建設,在植物生物安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南南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張杰介紹,聯合實驗室成立之后,以北京為總部在歐洲、中國成立了多個分中心,包括設在瑞士的歐洲實驗室以及下轄的安徽、山東、內蒙古、云南四個分中心,“通過聯合實驗室,拓寬我國和歐洲、東亞、東南亞等地的合作,共同進行生物安全風險預警、外來入侵物種防治以及境外監測等研究工作,建立起一個全球協作的生物安全網絡,擴展生物安全的全球布局。”

 

御敵門外,打造跨境病蟲害共同防線

 

2019年,剛剛參加工作的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所副研究員郭井菲,作為第一批交流學者到達歐洲,在位于CABI瑞士中心的歐洲實驗室交流學習,當時正是草地貪夜蛾全球遷飛的高峰期,也是我國剛剛發現草地貪夜蛾遷入之初。在歐洲實驗室中,郭井菲從事草地貪夜蛾的天敵研究,她告訴記者,三個月的時間里,她和同事進行了兩種原產南美洲的寄生蜂生物學研究。

 

“草地貪夜蛾原產于美洲,在當地并沒有造成毀滅性農業災害,正是因為當地有它的天敵存在。”郭井菲介紹,“我們研究的兩種寄生蜂,主要寄生草地貪夜蛾卵和幼蟲,通過寄生取食殺死寄主,達到繁衍的目的,同時也控制了草地貪夜蛾的種群數量,保證了農田生態系統的平衡。”     

 

這些研究,為中國有效防治草地貪夜蛾提供了有益經驗,事實上,國際合作帶來的幫助遠不止此。

 

張杰介紹,CABI具有強大的全球農業信息收集能力,而我國科學家通過國際合作,在草地貪夜蛾遷飛到非洲時,就已經開始關注和準備。2018年底發現草地貪夜蛾遷入我國時,已經建立起了一套嚴密的監測系統,儲備了大量技術,最終有效控制了草地貪夜蛾的危害程度和范圍。我國的經驗,也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全球推廣,“比如在東南亞,當地溫暖濕潤的環境,利于農業害蟲越冬,到春天則會遷飛入我國。我們和多個周邊國家合作,在當地進行防治技術示范與指導,幫助他們防治好本國害蟲、降低作物產量損失,也相當于減少了進入我國的蟲源數量。再加上我們在邊境建立的昆蟲雷達站、高空探照燈、地面燈、性誘捕器等各種設施設備,形成了一條有效的害蟲防線。”

    

中國經驗,改變非洲和東南亞鄉村發展

 

到2025年,中國加入CABI已經三十年。三十年來,中國植物保護科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張杰介紹,過去我國是受援助者,而如今,我國許多植保技術已經處在世界領先的地位,通過聯合實驗室這樣的國際合作模式,我國的技術和經驗,正在為全球農業發展提供新的力量。

 

2024年12月11日,老撾萬象,老撾農林部種植業司植保中心,智能高空燈安裝培訓。受訪者供圖

 

“比如在南南合作項目框架下,我們在幫助肯尼亞和加納進行減貧、農業綠色防控事業的發展。在草地貪夜蛾發生高峰期之前,我們在非洲和東南亞多個地方,舉辦培訓班,培訓當地的農民和農業技術人員,學習先進的綠色防控技術。我們還會為當地援助不同的植保產品,幫助當地防控病蟲害,持續發揮中國的影響力。”張杰說。

 

中國經驗正在影響著越來越多的“全球南方”國家。CABI東亞與東南亞中心主任張峰介紹,CABI不僅從事有害生物綜合治理、入侵物種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時也是一個發展機構,把實驗室技術搬到田間,把發達國家技術推廣應用到發展中國家。隨著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技術、中國經驗開始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非洲和亞洲國家地區。

 

“比如我們曾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合作,把中國成熟的綠色生防植保技術推廣到東南亞的緬甸和老撾,利用赤眼蜂防治水稻和玉米害蟲。這是當地以前沒有的,我們在當地建立了全程的全套害蟲綜合防治方案,包括生產、推廣以及持續發展之道。這一方案至今還在發揮作用,促進當地水稻和玉米的增產、提質,幫助當地農民增收。”張峰介紹,“我們還在東非的盧旺達,建立了當地第一家農業地下害蟲生防產品的研究與中試生產設施,這套設施后來在草地貪夜蛾防治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