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城市體驗官》欄目出品


不用擔心擁堵,不需要考慮是否有停車位,電動自行車以其輕便的特點,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極大便利。然而,不斷增加的電動自行車數量和日益凸顯的道路資源矛盾,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電動自行車出行背后隱藏的安全風險隱患。

 

闖燈、逆行、斜穿路口、占機動車道行駛……新京報記者近日在北京多個路口蹲守發現,部分騎車人無視交通法規“任性”駕駛,早晚高峰時段,電動自行車違法違規行為甚至加劇了局部道路擁堵程度。

 

現象一

路口內斜穿、搶行嚴重,闖紅燈情況多發

 

3月13日早高峰時段,豐臺區蒲黃榆路口內,各種車輛往來交織。此地各類交通設施配備齊全,空中建有C形過街天橋,便于行人通達各個方向,路口內施劃了紅色非機動車通行區域,清晰醒目。不過,許多市民仍舊只按自己意愿騎行,不顧逆行危險,有的電動自行車直接騎入機動車通行區域,甚至在路口內加速斜穿拐出S彎,引得過往車輛紛紛避讓。


3月13日早高峰時段,豐臺區蒲黃榆路口內,有電動自行車斜穿、闖燈進入路口,與一旁的汽車“擦肩而過”。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當天早上8點06分,蒲黃榆路口西向東方向仍是紅燈指示,但已有十余輛電動自行車逆行搶先進入路口內等候,并排停放的寬度幾乎占據了半個路口。當南北向信號燈剛由綠變紅,東西向信號燈還有幾秒變綠時,這些“小電驢”便直接沖了出去,其中還有不少是騎車送孩子上學的家長。面對逆行者,對面正常騎行的人只能與其“擦肩而過”。


3月13日,豐臺區蒲黃榆路口內,多輛電動自行車逆行通過路口。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近年來,北京交管部門為應對非機動車出行比例增長的新趨勢,在一些交通流量較大的路口陸續設置了自行車左轉專用信號燈,給予騎行者直接左轉通行路口的路權。

 

海淀區五道口地區的成府路與荷清路交叉口便是北京較早設置自行車左轉信號燈的路口,但其非機動車通行秩序仍有待提升。3月12日下午,記者探訪時發現,騎行者普遍存在忽視信號燈指示的情況,在直行的綠色信號燈還剩幾秒鐘時,便有按捺不住的“小電驢”闖紅燈左轉進入路口。

 

北京交管部門2023年公布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當年6月15日,北京市電動自行車事故同比上升三成,電動自行車亡人事故已占全市交通亡人事故的29%。違反交通信號指示、逆行、醉駕等交通違法行為是造成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而不佩戴安全頭盔等行為加重了事故傷害程度。

 

今年2月4日21時許,在順義區順平路某路口處,一輛電動自行車由東向南左轉彎時搶行,與一輛由西向東正常行駛的小客車發生事故,造成騎車人受傷,后經醫院搶救無效不幸身亡。

 

北京交警提醒,駕駛電動自行車,應在非機動車道內行駛,不得在人行便道上騎行,不可占用機動車道。通過交叉路口時,應遵守信號燈的指示。

 

近年來,北京交管部門持續加強對電動自行車的秩序疏導和違法整治。在社交媒體上,也有不少市民反映自己因騎車時的交通違法行為被交警攔停并進行處罰。

 

3月12日下午5點半,西城區平安里路口的交警和交通協管員已經上崗,正在進行交通秩序疏導。記者看到,多位騎“電驢”闖紅燈、逆行或者在人行步道上騎行的市民都被交警攔停處罰。在有交警現場值守時,路口內的交通秩序明顯好轉。

 

現象二

早晚高峰交通壓力大,騎行者提前越線普遍

 

非機動車“越線停車”也是導致路口內交通秩序混亂的重要原因,同時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

 

去年11月,北京交管部門在全市范圍內試點非機動車停止線后移管理措施,并同步開展執法檢查,以保障人行橫道通行秩序。不少路口完成改造后,非機動車道停止線施劃位置后移了3至5米,非機動車與人行橫道之間的間隔空間更大,減少了非機動車與行人發生交織沖突的可能性。不過,記者注意到,市民對于“越線停車”問題的重視程度仍舊不足。

 

3月11日下午4點,臨近晚高峰,路面上的交通流量正在增長。記者在朝陽區望京地區的廣順北大街與阜通西大街交叉口看到,路口各個方向上都有越線停留的電動自行車。

 

隨后,記者來到位于昌平區立水橋地區的立湯路與中東路交叉口。每天早晚高峰時段,這里的電動自行車通行量巨大,危險騎行的情況也較為普遍。當天下午6點左右,記者在現場看到,路口東西向信號燈還是紅色,而西邊已有十余輛電動自行車逆行提前進入路口等候。這些“小電驢”所停留的位置正好處在機動車右轉通行流線上,導致后方右轉的機動車難以正常通過,只能一邊鳴笛示警、一邊緩慢前行。


3月11日下午6點,昌平區立湯路與中東路交叉口,十余輛電動自行車逆行提前進入路口等候。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類似的情況在朝陽區雙井路口同樣存在。近段時間,記者持續多日對該路口的早高峰通行狀況進行觀察,發現有不少電動自行車違規提前進入路口,一些騎行者甚至在機動車左轉信號燈亮起時,就直接闖紅燈搶行,“逼停”了正常通行的機動車。


3月12日早上9點,正值雙井路口內交通壓力最大的早高峰時段,路口南向北方向上,信號燈仍是紅色,數十輛沿東三環輔路前行的電動自行車竟趁著車流間隙,直接停在路口正中間,絲毫不顧身邊疾馳的汽車。


3月12日早高峰,朝陽區雙井路口內,成群結隊的電動自行車闖紅燈通過路口。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經常在雙井路口駕車通行的市民王先生對這一現象感受頗深,他說,自己也遇到過好幾次被搶行的電動自行車“逼停”的情況,“明明機動車左轉方向是綠燈,但所有汽車都要貼得很近才行,只要中間空隙稍微拉大一點,就會有電動自行車擠過來。”王先生前幾天開車途經此路口時,就被一輛載人闖紅燈的電動自行車“別”了一把,嚇得他猛踩剎車,“這樣的搶行實在太危險了。”

 

不過,也有多位電動自行車騎行者向記者反映,在他們的視角下,由于路口道路劃分不夠合理,才使得其越線停車。

 

市民孫女士幾乎每天都要騎“電驢”從東三環雙井橋下通過,她表示,該路口的非機動車道過于狹窄,與自行車、電動車的通行量明顯不匹配,越線停車實屬無奈之舉。“如果規規矩矩在非機動車道內排隊等候,后面的人在信號燈變綠的后半分鐘里也不一定能進入路口。此外,在停車等候時,后方也時常有需要右轉的自行車,若是想讓人家通過,排在前面的人就必須提前騎進路口。”

 

現象三

車道過窄、違停阻擋,電動車冒險騎進機動車道

 

在市民反映強烈的電動自行車騎行亂象中,還有一類較為危險的情況是違規駛入機動車道。記者注意到,近期交管部門已加大對廣渠路上電動自行車違規騎入機動車道的查處力度,早高峰時段經常能看到交警對違法騎行者進行處罰。


3月11日早高峰,東三環雙井橋以北,交警在對違規進入機動車道的騎行者進行處罰。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不清楚法規”“大家都這么騎”是不少違法騎行者面對處罰時的借口,“當面接受處罰,轉頭繼續違法”也是個別騎行者反映出的真實心理。由于這一違法群體規模較為龐大,且罰款額度較低,在沒有交警現場值守時,騎行者便降低了自覺遵守交規的意識。

 

3月12日早高峰,記者在廣渠路鄰近雙井路口的路段上進行定點觀測,在9點半至9點45分的15分鐘里,有近半數電動自行車直接騎入機動車道。


3月12日早高峰,東三環雙井橋以北,不少電動自行車在機動車道內騎行。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當天晚間,記者在昌平區立水橋地區的立湯路與中東路交叉口看到,在立湯路南向北方向上,每當信號燈變綠,都會有密集成群的“電驢”快速駛過路口,而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會選擇進入非機動車道。


3月12日晚間,昌平區立湯路,由于道路狹窄且非機動車停放阻擋,大量電動自行車騎進輔路內的機動車道。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主要是非機動車道太窄了,且路口經常有汽車和電動自行車堵著,要想騎進去就得拐一個急彎。”“這邊就不應該設置隔離護欄,有時候我們只是想借用一下機動車道超車,之后就騎回非機動車道,但現在只能一條路騎到護欄終點。”多位經常在此處通行的市民告訴記者,自己選擇騎入機動車道并非有意為之,希望未來在類似道路內,非機動車道布局可以更加科學和人性化。

 

記者注意到,市民反映的這些情況在不少路口都確實存在,一些自行車違規提前進入路口停車等待,導致正常通行的自行車無法順利騎入非機動車道。

 

追問

如何剎住“瘋狂的電驢”?

 

北京市自行車電動車行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北京市電動自行車保有量約500萬輛。如此龐大的數量背后,是人們對便捷出行的需求。“小電驢”為公眾出行帶來方便,但同時也暴露出各種交通安全問題。

 

如何剎住“瘋狂的電驢”?各方都在進行積極探索。

 

2018年11月1日起,《北京市非機動車管理條例》施行,對電動自行車實行登記管理,要求電動自行車登記掛牌后才可以上路。

 

去年底,新修訂的強制性國家標準《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發布,將于2025年9月1日實施。新國標要求,具有電驅動功能的電動自行車最高設計車速不得超過25km/h,并增加超過25km/h時電動機應停止提供動力輸出的要求,同時完善了電池組、控制器、限速器的防篡改要求,加嚴制動距離要求,以保障騎行安全,減少碰撞事故發生。

 

此外,交管部門也常年將非機動車違法行為治理列為日常執法重點。2024年8月,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非機動車違法突出情況,北京交管部門曾全面開展執法整治,對各類違法行為依法嚴格查處。據統計,截至當月28日,已處罰非機動車闖燈、逆行等違法行為31.7萬余起。

 

北京交管部門介紹,為保證騎行人安全,在執法過程中,民警采取先降速、再攔截,先發現、再處罰的方式,發現一起,糾正一起,處罰一起。同時開展警示教育,告知當事人違法騎行的危害。

 

保障“電驢”出行安全,需要多管齊下、多方努力。作為道路安全第一責任人,廣大騎行者也應時刻繃緊交通安全這根弦兒,了解相關法律規定,自覺做到守法騎行、文明騎行,切實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出行安全。

 

新京報記者 裴劍飛 景如月 周博華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