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書送大蔥(聰明)和芹菜(勤奮)了!”


在剛剛過去的周末,2025北京圖書市集·春季場如約而至。倒春寒的三月天,書攤前卻依舊人頭攢動。據統計,北京圖書市集·春季場四天人流量超過4.8萬人次,攤位總流水破千萬。和往年有些不同的是,今年場館里的讀者們手里捧著的不僅有待拆封的新書,還有不少循環閱讀的舊書,以及,蔬菜和鮮花。讀書正在與一種更為廣闊的生活方式相連接,它不再是懸浮的,而從平面走向立體,并穿過翻動的書頁通向一種又一種無限具體的生活。


3月27日下午,2025北京圖書市集·春季場在郎園Vintage拉開帷幕。在虞社演藝中心,觀眾在攤位前選購。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攝


本屆圖書市集依然由首創郎園與新京報書評周刊聯袂推出,以"當書脊隆起山脈"為主題,寓意著每一本書都是一座微縮的山峰,當它們匯聚在一起,就能形成思想的崇山峻嶺。當翻過書脊的山峰,我們將在閱讀中走入新一年的春天。


今年,北京圖書市集已經來到了第十屆,特別推出了“十屆書友考古計劃”,尋找那些陪伴書市走過十年時光的忠實讀者。與此同時,新京報書評周刊合訂本三周年精選特別展覽也成為市集的另一亮點。在虞社場地中央立起的"就進入書脊那樣的窄門"展覽,不僅呈現了最新上市的《2024年新京報書評周刊合訂本》,更通過精心設計的展陳,帶領讀者回顧過去三年書評周刊精選好書。


在“書山與春山”下,這屆書市還嘗試了多種邀請讀者共同參與的互動體驗活動。"舊書新知"系列讓那些角落已經落灰的好書重新遇見新的讀者,多場快閃活動都聚焦覺醒的女性力量;"諫言墻"和"答案卡片挑戰"則嘗試讓觀眾的聲音也成為市集的一部分,讓攤主們推薦的"支棱書單"和拋出的千奇百怪問題與讀者的個體經驗碰撞……當每一個讀者都找到屬于自己的“那本書”,我們就能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建造起屬于各自的精神錨點。


以下是本屆書市的整體回顧。


“春日支棱宣言”:

用閱讀開啟這個春天


剛剛過去的周末,北京經歷大面積的降溫,不過書市現場依然被各地趕來的讀者的熱情“保溫”著。這屆書市整體充滿了“開啟春日”的諸多元素。入場檢票口處,一張大面積的“春日登高 花開有答”展板率先引起不少讀者的注意。在不同顏色的花朵形狀卡片背后,是書市主辦方提前向各個出版社攤主征集的“支棱問題”——


“如果發起一場‘反精致運動’,你的第一條行動準則會是什么?”


“如何熬夜能讓自己活得久一點?”


“如果一輩子只能吃一葷一素,你會選擇哪兩道菜?”

……


觀眾在留言墻上寫字。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攝


不少卡片都“腦洞大開”,在這些角度刁鉆的問題背后,藏著這屆年輕人真實的生活體驗和極其具有當下性的具體的困惑。它們往往沒有標準答案,同時還因人而異,吸引了許多讀者打卡留言。在展板一側,還有書市與小紅書平臺合作推出的“情緒肖像免費體驗”,留給今年到場的讀者一份私人的影像記憶。


新京報公益攤位,小攤主邀請觀眾品茶。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攝


春日的細節還藏在書市的許多角落。從虞社場館入場區的“春日宜堅墻”留言板,到書市不少攤位熱賣的自然類主題書籍,春意與生命力似乎成了春季場不同于秋季場的關鍵詞。其中,“青豆書坊”攤位的背板——“在春天長成一棵樹”是書市四天里大熱的打卡點之一,攤位上擺放著今年出版的新書《如何閱讀一棵樹》,據攤主稱吸引了不少讀者翻閱。作者以二十年自然觀察經驗帶領讀者重新看看那些曾被忽視的一棵棵大樹,“樹會講故事,但只講給那些知道如何閱讀的人聽”。“讀庫生鮮”還頗具創意地推出買書送大蔥(“聰明”)和芹菜(“勤奮”)的優惠活動,讓人忍俊不禁的諧音梗里巧妙地連接起閱讀與生活的橋。通過書籍,春天也許會以另一種方式在生命中敞開。


意大利作家老安帶著他的作品與讀者見面。


書市現場,“舊書新知”系列活動是今年的另一個亮點。除延續往年的二手書拍賣活動,今年還開展了更多圍繞舊書漂流的互動環節。書評君配合新京報書評周刊合訂本三周年特別推出了腦回路競速的“你畫我猜”,成功通關的讀者現場領取一份舊書盲盒和塔羅牌,不少讀者還摩拳擦掌現場“組隊”。此外,為了讓讀者對舊書有更直觀的觸感,中國書店專門設計了舊書展覽,讀者現場可以體驗古籍修復的精微步驟。


讀者參與舊書盲盒拍賣大會。


在常設環節之外,多家出版社品牌構思的“春日限時快閃”也不定時掉落。磨鐵經典圍繞旗下出版的女性經典系列“發光的女性”推出同名快閃,以書籍串聯文學史上的五位女作家如何跨越性別、地域、身份和文化,最終用作品向世界發出吶喊——“女人!去寫那些如果你不寫出來就無法呼吸的東西!”藝術領域,許多知名藝術家背后都有一位被世人忽略的“繆斯”。她們曾為藝術家帶去靈感,卻在藝術史上留不下哪怕一個名字。出版品牌大風圍繞新書《秘密繆斯》組織了一場特別的“考古”,恢復那些繆斯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女性不必成為誰的繆斯,而要去做鮮活的自己。這些攤位前有許多媽媽帶著年齡尚小的女兒前來,有編輯輕聲說:“如果我以后有女兒,我一定要讓她讀讀這些。”


一位90后的年輕作家別出心裁,身穿小馬造型的充氣衣,拿著自己的作品與讀者合影留念。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攝


過去一年“種草”過的好書

傳遞著日常生活的“治愈力”


在本次圖書市集上,《新京報書評周刊》2024年的全年合訂本也在線下和大家正式見面。作為活動的主辦方之一,書評周刊為此精心設置了春季圖書特展,《春暉》《理性的命運》《荒野之境》《販賣過去的人》……過去一年我們在報紙專題中“種草”過的好書,此次書展都被毫無保留地推薦給讀者們。


一位編輯推薦新京報書評周刊合訂本。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攝


精心挑選的書籍分別歸屬于不同的主題,駐足翻閱的讀者總能從中找到直擊自己心靈的那一本。這種心靈的相遇,有時是“再逢故知”,兩位讀者在書架上一眼看到了《尋找裴斯泰洛齊》:“就是這本書,去年我學習教育學的時候,老師極力推薦過,又在這里看見了”。還有的讀者,在這里是第一次讀到那些感到“相見恨晚”的圖書。一位還是學生的讀者被阮庭筠的《春暉》深深觸動,特來攤位詢問哪里可以買到。類似這樣的時刻還有很多。


觀眾在主辦方主題書展前瀏覽。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攝


3月30日,讀者在主題書展前閱讀《邊界的誘惑》。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攝


在展出好書之外,我們也希望能更好地提煉這些書籍傳遞日常生活的“治愈力”。在展板的一側,我們設計了“沾沾書香”主題的互動活動。讀者可以自由選取這些個性化書簽,這些書簽上的文字都來自我們過去的報紙專題,是編輯記者們的智慧與心血,也是他們希望能與讀者們分享的“力量源泉”。在一個忙碌的時代,專題《人間任天真,大人也要孩子氣》提醒大家:“我們過得太‘實’了,有時候需要‘空’一點點”;在急速變動的社會中,紀念契訶夫逝世120周年的專題,則告誡我們忠于內心,“于己最大的善良,莫過于尊重自己的才能,鼓動自己的意志,不懈地勞動”。


“沾沾書香”主題的互動活動。


一直以來,書評周刊的工作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幫讀者“選書”。合訂本,就是過去一年我們精挑細選的好書集合。它如一道窄門,通向未知和無限的廣闊。在一個人工智能崛起的年代,穿越書籍的窄門,我們便更能夠看到人本身的價值,也會更加堅定地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新京報書評周刊攤位,小朋友體驗傳統木版印刷。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攝


新京報書評周刊文創。(攝影:@Zoye不是左姨)


除此之外,今年也是《新京報書評周刊》合訂本誠意集輯的3周年。在戶外空間中,我們還特別設置了快閃活動:腦回路競速賽——書評周刊“你比我猜”大挑戰。讀者們可以在活動現場隨機兩兩組隊,挑戰猜詞。這些詞語都和過去的主題封面相關,但是又不局限于嚴肅的主題內容,總會有些你意想不到的腦回路。參與快閃活動的讀者都是臨時組隊,此前并不認識,但大多默契驚人,每天都有全部猜對的高手組合出沒。


3月28日下午,新京報書評周刊合訂本三周年快閃活動亮相2025北京圖書市集·春季場。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攝


“你比我猜”大挑戰現場,兩名主持人幫助挑戰者比劃。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攝


讀詩就是回到詩的現場

通過聲音召喚萬物


今年的北京圖書市集也是一場沙龍盛宴。韓國作家崔恩榮、攝影師高原、電影美術大師葉錦添、歷史學者陳寶良等一眾嘉賓也來到圖書市集現場,呈現了12場精彩紛呈的文化沙龍,分享內容涵蓋文學、教育、藝術等諸多領域。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哉游哉,輾轉反側。”3月29日,《既見君子:詩經十五國風行讀》作者、文學博士三書現場在郎園Vintage CanSpace帶領讀者讀詩。三書曾歷時一年,重訪了2500年前《詩經》先民生活的故地,行走山川,與村民閑談,探尋《詩經》與現代生活跨越千年的奇妙共鳴,再現《詩經》先民在古老大地的詩意棲居。而在另一場詩人的“春日約會”里,《世界懸而未決,但也無關緊要》作者巴啞啞和詩人逍遙獸,在這個春天里和大家一起聊了聊日常生活中誕生的寫作以及關于希望的詩句。


3月29日,“寫作是我面對恐懼的方式”韓國知名作家崔恩榮分享會在北京圖書市集上舉辦。文學愛好者早早便來到現場,期待著與這位才華橫溢的作家近距離接觸。


“寫作是我面對恐懼的方式。”《明亮的夜晚》《對我無害之人》作者、韓國作家崔恩榮在主題沙龍中分享了她如何通過寫作來直面內心的恐懼與不安。崔恩榮二十多歲時,一直在逃避“創作”這件事,她做過老師、英語家教,直到三十歲,才終于堅定走上小說家的道路。對于這段經歷,崔恩榮表示,當時自己在學習和研究文學的時候,感到文學是非常有難度的,“就覺得太難了所以自己應該做不到。但是過了很久之后,回過頭想想,這是因為我當時真的非常想要寫作、非常渴望寫作,所以害怕失敗。”盡管如此,崔恩榮坦言,“盡管腦子里不管怎么想都覺得自己做不到,但是內心真的很渴望的話最終還是會去做的。”


崔恩榮(左)與《明亮的夜晚》一書的韓文版編輯金娜利在步行街海報前合影。


從1990年到1999年,高原從近萬張底片中選出具有時代印記的270余張照片,采訪張楚、老狼、鄭鈞、史雷、李亞鵬等14位音樂人及相關者,記錄并講述中國搖滾黃金十年的故事。在《返場:1990-1999》新書分享會現場,高原與《三聯生活周刊》主筆黑麥一起,分享了那些關于20世紀90年代的回憶和永不散場的青春。


面對讀者關于演出現場作為拍攝者的她,觀看視角體驗是不是更好的提問,高原直言,“專注拍攝的時候,其實顧不上看演出。有一次,終于不帶拍攝工作去了演出現場,想著能輕松地看演出了吧?結果,因為手里沒拿著相機,很不習慣。”散場后,高原的簽售活動極為火爆,遭遇簽售圖書售罄“囧境”的生活書店攤主不得不緊急調貨,翹首以盼的讀者卻因為突發情況而得以和高原“暢聊”。


《返場:1990-1999》新書分享會結束后,簽售圖書售罄,出版社緊急調貨,等待過程中高原與讀者現場交流。


成年讀者在沙龍活動上展開思想的交鋒,而家長帶著孩子們在圖書市集上尋找親子共讀的體驗。值得一提的是,這屆書市還設置了專門的親子活動區,在活動時段有不少父母帶著孩子前來,開展自然游戲,用粘土制作仿真面包,又或了解一棵樹的生態圈,學習如何欣賞一件藝術品。閱讀的習慣無意間在一代代中延續。今年也恰逢北京圖書市集十周年,這些正在成長的小讀者,未來也許會見證書市的一個又一個十年。


小朋友倚靠在家長身邊閱讀。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攝


撰文/申璐 劉亞光 何安安

編輯/李永博

校對/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