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大玻璃窗,只見糕點師傅將面皮搟成大小薄厚適中的樣子,將餡料包起,再在上面刷上一層蛋黃液,放入烤箱,就可以靜等美味“爆漿牛舌餅”出爐……3月29日,80余名新京報小記者來到了北京稻香村(零號尋寶館),進行了一場美味糕點的尋寶之旅。


新京報小記者在北京稻香村(零號尋寶館)觀看糕點師傅制作糕點。受訪者供圖


開盲盒、學禮儀,小記者在糕點中“尋寶”

與普通的稻香村店鋪不同,這家位于隆福寺的北京稻香村(零號尋寶館)充滿了濃濃的飲食文化氣息。櫥窗和展柜內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精致糕點。栩栩如生的“墨蝦圖”糕點、氣勢昂揚的“龍首酥”、頗具特色的“令牌酥”“玉璽糕”……讓人感受到中國傳統糕點的精美別致。店內的裝潢也展示著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墻面上的甲骨文文字與傳統飲食場景的壁畫,展示了鼎、簋、盉、樽等傳統食器,以及投壺游戲、曲水流觴等不同朝代的宴飲場景。

“歷朝歷代的美食,其實也發展成了禮儀文化的一部分。這家‘零號尋寶館’是2024年7月新開張的,也是北京稻香村第3家傳統文化新型門店。在整體設計風格上緊扣飲食文化這一主題,讓客人們都能感受到中華飲食文化的傳承。”小記者們跟隨著稻香村零號尋寶館現場管理負責人孫涵的講解,一邊欣賞精美糕點,一邊了解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


undefined

新京報小記者們進行盲盒尋寶、甲骨文猜字等活動。受訪者供圖


整個“尋寶之旅”的重頭戲就是尋寶盲盒環節。小記者們戴著手套,小心翼翼地剝開點心的外皮,樽、鼎、簋、盉等各種款式的“寶物”就呈現在小記者們面前。咬一口這些“寶物”,原來是米香杏仁胚芽餡的金樽、抹茶蜜豆餡的鳳盉、甜果臍橙餡的方鼎和奶油山楂餡的銅簋。這也讓小記者們體驗了一把“考古”的樂趣。

孫涵告訴記者,當稻香村“零號店”開到第三家的時候,希望能在之前創新的基礎上繼續深挖文化內涵。“飲食文化是傳統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環,也是中華文化的寶藏。所以就決定以尋寶為主題,帶領每一位走進稻香村的客人去探索飲食文化。未來,北京稻香村還會進行更多新的嘗試。”


undefined

新京報小記者觀摩北京稻香村(零號尋寶館)店鋪,了解飲食文化。受訪者供圖


小記者們采訪提問,深入了解飲食文化

“研發一款新口味糕點該從哪入手?”“北京稻香村成立于1895年,是怎么做到一百多年還這么受歡迎?如何在保持傳統風味的同時進行研發創新?”“稻香村能用AI做點心嗎?”……新京報小記者們在來之前就通過查資料、思考討論等準備了采訪提綱,趁此機會對北京稻香村前廳、后廚的工作人員進行采訪。


“多年以來,北京稻香村一直在傳承的基礎上,根據現代人的口味對產品加以改良創新。比如說很多傳統糕點有些偏干偏硬,我們就會想辦法把它做得更加松軟,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口味。還有像傳統的稻香村店面,客人也主要是中老年人。現在我們也想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喜歡上稻香村,這三家‘零號店’在裝修和產品上都進行了創新,推出了像‘尋寶盲盒’等一些好玩的產品,希望讓小朋友和年輕人也愿意多來稻香村。”工作人員耐心解答小記者的提問。


新京報小記者對北京稻香村前廳、后廚的工作人員進行采訪。新京報記者徐彥琳 攝



本次“尋寶之旅”也讓小記者們收獲滿滿。“我最喜歡‘尋寶盲盒’,因為不知道盲盒剝開之后是什么。我正好抽到了自己喜歡的一款,特別高興。”“我最喜歡參觀講解環節,剛進門就覺得這家店很驚艷,店里的食物太精美了,都舍不得吃。”“我最喜歡采訪環節,這里的老師們非常認真地解答我們的問題,讓我收獲了很多知識。”活動結束后,小記者們七嘴八舌地分享著自己最喜愛的環節。

三年級的小記者趙胤男告訴記者,為了準備提問的內容,她在家里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并和家長討論包括“零號店”的不同、糕點中的糖油健康問題等等。“我今天收獲了很多知識,原來古代的飲食文化這么豐富有趣。我以后還要多多了解傳統文化。”

孫涵表示,從小記者們的提問中可以感受到,孩子們對飲食文化充滿了好奇心,很多提問頗有深度。“‘民以食為天’,食品本身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對小朋友們來說,可以更多地從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入手,讓他們感受到中華飲食文化的傳承。”


新京報記者 徐彥琳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