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走T臺的小朋友。圖/央視新聞
“這才是頂流中國美!”
據央視新聞報道,近日,來自貴州大山里的45個孩子,身穿融合苗繡、侗族繡、銀飾等多種少數民族非遺元素的服裝,走上中國國際時裝周的T臺。濃濃的民族風情與時尚潮流碰撞,呈現了一場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覺盛宴,也讓無數觀眾感受到了原生態高級感的震撼。
這是一場屬于“最本地”的展示。時裝秀的設計者是苗族設計師,模特是沒有走出過大山、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當地孩子,展示的是純手工制作、當地風格的服裝飾物……這一切最具民族韻味的元素,卻突破了審美隔閡和文化界限,從在家鄉舉辦的“村T”時裝秀開始,一步步走上了國際T臺,成為聚光燈下的主角。
其實,從報道的情形看,這場表演非常質樸,甚至就是生活狀態的還原。父老鄉親們扛著日常生活中的常見之物就上臺了,小孩子也邁著稚嫩的步伐。但就是這種“質樸”“原始”,卻意外地產生了好評,觀眾絡繹不絕。
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故事。廣袤的國土疆域、悠遠的歷史文化、多元的生活狀態,讓中國這片土地上從來不乏令人驚奇的審美意蘊。重要的是如何發現它們,并通過有創意地改造,讓它們在一種現代化、國際化的視野下煥發出光彩。
而很多人都在秉持著一種文化自覺,努力將中國文化推向遠方。如果將視野拉遠,就能發現像這場時裝秀一樣的中國非遺高光時刻還有很多。比如,在今年春節期間,世界各地就掀起了“非遺熱”。
英國倫敦舉辦了“非遺雅集”,展示了古琴、太極拳、書法、剪紙等多種非遺代表性項目,讓不少英國人感受到濃濃的中國風;在匈牙利,“指尖上的非遺”吸引了當地民眾,中國非遺蘇繡和匈牙利非遺馬丘刺繡同臺亮相;在埃及開羅,非遺美食活動也帶來“真香”體驗,旅埃華人華僑和埃及友人品嘗中國餃子……
今天,中國已經擁有44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在肌理縫隙中深藏的、充滿地域特征的技藝、民俗更是不勝枚舉。這些,都有待人們細致地梳理,讓它們成為國際通行的“文化語言”。
仔細想想,這些走上國際舞臺的非遺元素,并不只是“審美的故事”“文化的故事”,也是“奮斗的故事”“發展的故事”。在開頭提及的貴州民族時裝秀上,有一幕格外令人動容——爺爺唱著民謠,用老木犁扛著孫女走上T臺。
這是一個寓言:幾代人的努力,讓文化一代代地托舉、傳承、接力,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了大山,也走向了國際。
在這場秀的背后,其實還有一個故事:有幾個孩子拿不出路費,一度打算放棄這場時裝秀,為了讓孩子們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村民們自發籌集機票,把孩子們從貴州“村T”一個不落地送上了國際T臺。
這或許也是中國非遺收獲世界矚目的深層原因:所有人齊心協力,深度改變了當代中國的面貌,也終于將屬于中國的文化元素,以平視的角度展現到了世界面前。觀眾從中看到的,不只是新奇好玩的事物,也是一個民族自強不息、重新定義自我的堅強和毅力。
人們也有理由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今后在世界舞臺大放異彩的中國文化、非遺項目還會絡繹不絕地涌現出來,去展現歷史文化的底蘊。
撰稿 / 柳早(媒體人)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