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生態環境部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發布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這標志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首次擴大行業覆蓋范圍。


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是碳排放大戶,年排放約3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占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20%以上。此次擴圍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預計新增1500家重點排放單位,覆蓋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占比將達到60%以上,覆蓋的溫室氣體種類擴大到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三類。


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中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單位作為重點排放單位,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管理。其中,鋼鐵、水泥行業管控溫室氣體種類為二氧化碳(co?),鋁冶煉行業管控溫室氣體種類為二氧化碳、四氟化碳(CF?)和六氟化二碳(C?F?)。


圖/ic


從過去的三個“單一”管控向三個“多元”轉變


生態環境部表示,此次擴圍實現了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從過去的三個“單一”管控向三個“多元”轉變,即由單一行業管控轉變為多行業兼容市場、單一能源活動排放管控轉變為兼顧能源活動與工業過程排放管控、單一的二氧化碳管控轉變為多種溫室氣體管控。


根據《方案》部署,生態環境部將按照“邊實施、邊完善”的工作思路,分兩個階段穩妥有序推進相關工作,其中,2024至2026年度是啟動實施階段,2027年度以后是深化完善階段。生態環境部近期還將印發關于三個行業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重點排放單位名錄制定、關鍵參數月度存證、碳排放報告核查、核定配額發放、配額清繳等任務及完成時限。


2024-2026年度為啟動實施階段,2024年度鋼鐵、水泥、鋁冶煉企業獲得的配額量等于經核查的實際排放量,所有企業均無配額缺口,無需支付履約成本。2025和2026年度各行業年度配額采用碳排放強度控制的思路分配,激勵先進、鞭策落后,企業所獲得的配額數量與產能產出掛鉤,合理確定配額盈缺率,行業整體配額盈虧基本平衡。根據碳排放強度績效設置調節系數上下限,將所有企業配額盈缺率控制在較小范圍內,不會對行業企業發展產生收縮性效應。


2027年后開始進入深化完善階段,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健全監督管理機制,全面提升各方參與市場能力,不斷提高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研究建立預期明確、公開透明的行業配額總量逐步適度收緊機制,推動單位產品產量碳排放不斷下降,激勵約束機制更加完善,協同推進化解過剩產能作用進一步提升,促進碳市場功能作用充分發揮。


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重點排放單位按年度向所在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足額清繳其碳排放配額。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重點排放單位,不再參與相同溫室氣體種類和相同行業的地方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碳排放權交易。發電、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重點排放單位通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開展碳排放配額集中統一交易。


市場競爭格局隨著碳市場擴容迎來變化


隨著水泥、鋼鐵、電解鋁等高排放行業的納入,企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面,碳市場的擴容為企業的低碳轉型提供了政策引導和市場激勵,促使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優化實現節能減排,進而提升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企業也必須應對碳配額管理、數據質量把控以及成本增加等多方面的壓力。


如何在這一變革中抓住機遇、化解挑戰,成為擺在企業面前的重要課題。


對于高碳排企業,如果無法有效降低碳排放,就需要購買額外的碳排放配額來滿足履約要求,這將直接增加企業的運營成本。例如,傳統鋼鐵企業依賴大量煤炭等化石燃料,碳排放強度高,若無法通過自身減排措施減少排放量,就需要在市場上購買昂貴的配額,從而擠壓利潤空間。


另外,企業需要適應新的碳排放管理要求,這涉及技術和管理的雙重變革。在技術方面,企業可能需要投資于節能減排技術,如安裝高效的廢氣處理設備或采用低碳生產工藝。在管理方面,企業需要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數據監測、報告和核查體系,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透明度。


可以預見,市場競爭格局隨著碳市場的擴容將迎來變化。納入碳市場后,高排放企業間的相對優勢發生變化。排放效率高的企業可以通過出售配額獲得收益,而排放效率低的企業則面臨更大的成本壓力,市場競爭格局將發生重要變化。


碳市場擴為企業帶來顯著機遇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但碳市場擴容也為相關企業帶來了顯著的機遇。


碳市場擴容倒逼企業通過工藝升級和技術創新,提高生產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單位產品碳排放強度。這不僅是企業應對碳市場要求的必要措施,也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力;對于減排成本較低的企業,通過碳市場交易可以將多余的碳配額出售,獲得額外收益。碳市場擴容后,碳配額的交易量和交易額預計會增加,市場活躍度也將提升。


此前,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對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納入碳市場后,企業可以通過減小碳價差,降低其出口產品的碳關稅費用,從而減輕出口壓力。


碳市場的完善將催生新的產業機遇,如碳核查、碳監測、碳咨詢、碳金融等領域。這些新興領域的發展將為企業帶來新的業務增長點。就拿碳金融來說,隨著碳市場的擴容,碳金融市場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金融機構將有更多機會參與碳市場交易,開發多元化的碳金融產品。例如,廣期所推進的碳期貨市場建設,將為綠色產業提供更完善的金融服務,同時也為投資者提供更多的風險管理工具。


企業需要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


對碳市場覆蓋企業來說,企業應積極適應碳市場規則,提升自身碳管理能力,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變革實現可持續發展。企業應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數據監測、報告和核查體系,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透明度。同時,加強內部碳管理能力,熟悉碳市場規則和關鍵流程。


企業更要積極投資于節能減排技術,優化生產工藝,降低單位產品碳排放強度。這不僅能降低履約成本,還能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企業還應關注碳金融產品的創新和發展,積極參與碳配額質押、碳期貨等金融工具的交易,以實現碳資產的增值和風險對沖。


全國碳市場擴容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舉措。企業還應密切關注國家和地方的碳市場政策變化,積極與同行企業、金融機構和技術供應商交流經驗,共同推動碳市場的健康發展。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陶野


編輯 陳莉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