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介休一中家長在群里和老師的溝通。圖/網絡截圖


據新京報報道,近日,山西介休一中有家長稱“在群里讓老師給孩子講卷子”,被懟“一道都不會做?那就不要在這兒上了,建議去職中吧”。這一言論引發輿論嘩然。


群里一名家長告訴記者:“該老師態度極不好,校方現在就是了解情況,完了下來給我們滿意的答復。”3月27日,校方稱已責令涉事老師停了這個班的課,介休市教育局則表示此事目前正在處理中。


“那就不要在這兒上了,建議去職中吧。”這看似僅是教師個人言論失當,實則反映出當前教育生態中存在的一些偏見和功利性。


高中生面臨巨大升學壓力。家長請老師給孩子講卷子,講不會做的題,是基于家長對孩子學業的關心乃至焦慮,也是對老師和學校的求助。作為父母,這樣的心情是應該被老師和學校理解的。而老師給孩子講解試卷和錯題,也是其職責所在、分內之事。


但是這位老師的回答卻暴露出其缺乏必要的耐心與同理心,同時也隱含對職業教育的偏見。


暫且不說“有教無類”的大道理,即使在重點中學,教育也不是“牛娃”的獨角戲。每一個學校、班級,都會存在學生成績參差不齊的情況。況且,即使是成績拔尖的“牛娃”,可能也會有不會做的錯題,也需要老師講解和輔導。


家長請求老師“把這張卷子給孩子們好好講講,孩子們不會做”,從這句話來看,未必就是該家長自己的孩子“一道題也不會做”,或者其孩子完全“一竅不通”,而要求老師給其孩子“開小灶”。真實情形大概率是家長請求老師在課堂上給學生們重點講解試卷中不會做的題,而這很可能是眾多學生或者家長的心聲。畢竟,試卷錯題的講解和練習,對于高中生的學習非常重要。所以說,家長的請求并不過分。


對于這位老師的表現,介休一中相關負責人稱,“群里聊天記錄就是話趕話趕到這了?!边@可能也是原因之一,在社交平臺上聊天,急促之下或者情緒管理不當,是容易出現言論偏激的情況。另外,這位老師在群聊回復家長時,也可能處于下班后的休息時間,在勞累狀態下導致情緒失控。但即便如此,對家長提出的請求,以這種強硬的甚至帶有羞辱性質的口氣回復,還是非常不合適的。


在話語權力不對等的現實環境里,家長和老師溝通教學事項的機會并不多。家長在群里向老師提出教學方面的請求,這也可視為家校之間一種積極的溝通和反饋。老師對此應予重視。而該老師一句“建議去職中”,不僅是對學生能力的否定,更是對家校溝通意愿的排斥。


“去職中”的建議,看似是氣話,實則反映了個別教師教育耐心的缺失以及對“差生”的慣性思維,將孩子暫時的學習困難等同于“不配接受普通教育”。而這樣的言論也與近年來教育部三令五申的“嚴禁歧視學生”規定相悖。


即使從教學角度來看,老師也不應把家長的“好好講講卷子”請求視為負擔,恰恰相反,老師和學校應該認識到,家長這樣的請求是其責任心的表現。因為,與一些家長對孩子學習的撒手不管相比,家長對孩子學習“上心”,其實對老師的教學是有幫助的。家長請老師好好講卷子,這不但是一種真實的教學反饋,也是“教學相長”的具體行為。


所以說,老師應有耐心和溫度。教育如一束和煦陽光,應照進那些暫時“不夠優秀”的角落。對家長的教學請求,應積極回應而不是冷漠回絕。對于“差生”,應該多一點耐心與關懷。雙方多一些相互理解,才能真正促進教學相長,幫助孩子順利成長。


撰稿 / 新京報評論員 柯銳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