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拂過萬物萌發的一地盎然降臨中關村。3月27日,中關村論壇年會開幕。18歲的它,在一年前搬進的新家——三山五園的暢春園,打開暢春廳,擁抱五湖四海的創新伙伴。


從高處鳥瞰,它形似一枚新葉,嵌入春泥、融入山水。暢春廳內,“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和中關村論壇重大科技成果吸引全球目光。暢春廳外,頸上掛著“智愿者”證件的宇樹、天工、夸父等國產人形機器人在會場內外閑庭信步,與春共舞。


中關村,也張開雙臂,迎接萬物生長的時節。量子計算突破物理極限,AI大模型重構產業格局,生物技術重繪生命藍圖……


這是3月27日拍攝的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外景。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這一春的綻放,源自40多年前的播種。1978年,一聲“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全國科學大會召開。“科學的春天”喚醒了中國智力資源最密集的地方:一批科研人員勇敢跳出大院大所“圍墻”,下海創辦民營高科技企業,點燃了技術變財富的“火種”。


如果說農村改革是小崗村首開先河,那么科技創新的首開先河就在中關村。1988年,又是春花爛漫時,新華社一篇《“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調查報告》,在眾說紛紜之際,標注了中關村走出“中國式硅谷”創新探索的第一步。


這篇報告,直接促成中關村成為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一條條“解渴”的民營企業改革舉措應運而生,探索科技與經濟相結合的新路子,掙脫舊觀念、舊體制,不斷向上攀登。


知春路上“長”出了以電腦為核心的生態企業,曾經泥濘的農田變成一片片金色的產業飛地。


中關村人、中關村企業競相破土而出。“15年前的春天,在北四環保福寺橋邊的一間狹小的辦公室里,我們十來個人,喝了一碗小米粥就開始創業。當時我就想,我們能不能做出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好產品,讓全球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重返小米的出發地,雷軍深情回憶。


“死磕”核心技術,堅定兩個“長期”,小米終于長成巨擘。中關村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壤。一個十幾個人的小公司從創辦之初就心懷天下,錨定全球市場,想要用科技改變世界。


而這,正是中關村精神的一個切片。一個個中關村人,敢闖敢拼,做大做強一個接一個響當當的中國產品、中國品牌。他們腳下的這片創新熱土,長出了我國第一家國家級人才特區、第一家知識產權法院、第一家創業者的銀行……


從一條街到一個園,再到488平方公里的17個園,中關村的版圖走出北京,播種津冀,遍及海外。從曾經的京郊荒野到如今的國家名片,從“中國的硅谷”到“世界的中關村”,它儼然成為中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


步入北京西北郊,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綠意正濃。從這里孵化、亮相于2024年中關村論壇年會開幕式的成果——北京芯智達神經技術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北腦二號”填補了我國高性能侵入式腦機接口空白,在國際上首次實現獼猴“腦控”二維運動光標。


一年后,重返論壇現場,“北腦二號”的姊妹成果“北腦一號”剛剛成功完成三例臨床試驗,幫助癱瘓者獲得精細運動能力,讓因漸凍癥導致失語的患者重建交流能力。


誰能想到,從攻克技術快步走入臨床,這家從中關村的新型研發機構中孵化的硬科技企業從2023年3月成立至今,不過短短兩年。


拔節生長的故事,在中關村論壇孕育。今年,全球75個國家和地區的3200多個項目參與前沿大賽,34個國家的技術轉移機構、創投機構、高校、企業參與技術交易,凝視未來的人在此聚火成炬。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巴里·馬歇爾,西安交通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立群,昌平實驗室副主任金勤獻,世界技術轉移經理人聯盟主席黃亮相聚一堂、共話創新。


年輕的面龐中,僅25歲的清華大學博士生付智受邀參加一個人工智能主題的平行論壇。


兩年前,他一手創立的“三人小公司”才在位于中關村東路8號的東升大廈里落腳,兩年后的今天,這家年輕企業已獲得數千萬元天使輪投資、漸入佳境:“最近業務增長迅速,我感覺,春天來了……”


中關村的每條賽道上,總有沐浴春光的跑者:有人領跑,有人奔跑,有人起跑。


不少中關村的老朋友說:“今年的中關村,更自信了。”“天工”“長安鏈”“RISC-V處理器核”“理想整車操作系統”等一系列開源成果,第一次在開幕式上密集上新。這一“用創新帶動創新”的嘗試,不僅以自由、開放、合作的氛圍惠及更多企業,凝聚起耀眼的“群體智慧”,更凸顯了中國引領開源的潮流,正在讓世界共享中國智慧的氣度。


站在春日里回望,中關村春天的故事,如此動人。它的發展之路,是我國科技從陪跑到自強的見證,更是中國開放合作的一面鏡子。


春已至,萬物生,春看中關村。


編輯 陳艷婷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