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梁思成的弟子,費孝通的同鄉,新中國培養的最早一批建筑學家。她是古建筑的保護者,曾經建議保護的南方小鎮,如今已經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她也是退休后遠赴海外學習生物學的“新學者”。

 

她叫鈕薇娜,年近九旬時,她干了一件平生不曾干過的事情,在網上講“宋詞”,隨即走紅網絡,被網友稱為“宋詞奶奶”。她講解宋詞,喜歡把文字放在蒼茫的歷史和廣闊的空間中,去檢視,去品味,去映照每一個人的生活。

 

就好像她喜歡蘇東坡“大江東去”的豪邁一樣,又好像她喜歡辛棄疾“東風夜放花千樹”的宏麗一樣……

 

2025年3月27日下午1點52分,將近97歲的鈕薇娜,在京北一家養老社區中因病去世。記者從鈕薇娜助手處獲悉,就在2024年12月,查出病情前,她還在養老社區為老人們講“宋詞鑒賞”課。


鈕薇娜。受訪者供圖

 

養老社區,有個“宋詞奶奶”

 

2017年,年近九旬的鈕薇娜住進京北一家養老社區,這位和建筑打了大半生交道的老人,在那里聽到了一堂“古詩文鑒賞”的課程,勾起了她兒時的記憶。她曾經回憶,高中時,她在蘭州,老師是個老夫子,喜歡詩詞,也教授他們許多詩詞,受老師的影響,許多名篇她都背得滾瓜爛熟。如今退休了,有空了,她想重新撿起來。

 

一邊學習,一邊研究,她寫下了許多筆記,也有了更多的感悟,她想把這些感悟也告訴別人,就在社區的幫助下,開起了“宋詞鑒賞”課。

 

鈕薇娜的宋詞課別具一格,她用“建筑工程表格”的方式圖解宋詞,先搭框架,把宋朝三百年的歷史變成梁柱,再把一個個詞人、一首首宋詞放入框架中,重新梳理和發掘,這使得她的課程變得與眾不同,每一個詞人、每一首詞,都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在歷史的洪流中,映照出千古流傳的情懷與思想。


深夜,在養老社區備課的鈕薇娜。受訪者供圖

 

“鈕老師講宋詞不是只講詞本身,她講時代背景,講詞人的人生經歷,有故事也有知識,長輩們特別愛聽,”鈕薇娜的“助教”、社區員工許寧說,“鈕老師備課特別認真,手稿寫得工工整整,我負責把課程內容做成PPT,把講課提綱打印出來,再制作海報等等。每次上課,鈕老師都是卡著點兒來,她自己推著助步器從一棟樓到另一棟樓要幾次上下樓,每次來后第一句話就是,對不起大家,電梯太慢了。”

 

2020年,利用社區的直播設備,她把課程搬到了網上,沒想到一舉走紅網絡。她的講述總是能貫穿歷史的長河,激起人們血脈中的家國情懷,因此被網友們稱為“宋詞奶奶”。

 

少年顛沛,在遷徙中長大

 

鈕薇娜是太湖女兒,父系家族和母系家族都是太湖周邊的書香世家。鈕家是浙江吳興(現為湖州市下轄區)一個大族,自先祖受吳王夫差封賞賜“鈕”姓,幾乎世代都有出仕的,清道光年間(1838年)出過一位狀元,與曾國藩同科,授翰林院修撰,上書房行走,現今湖州市把“鈕氏狀元廳”作為歷史文化遺跡保護。母系家族是蘇州吳江縣(現為蘇州市吳江區)書香人家,家族中出過進士,其外公是一位教育家,創辦了蘇州女子職業中學并親任校長。


鈕薇娜父親鈕澤全出生于1902年,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畢業后一直在鐵路、交通部門任職,新中國成立后在北京交通大學任教授,直至1985年去世。

 

鈕薇娜1928年5月21日出生在南京,其父當時在南京一家軍事技術學校任教,民國初年,工程技術人員極度缺乏,這個學校的任務就是快速培養這方面的人才。1929年4月,鈕澤全調任天津機務段段長,保障奉安大典。鈕薇娜不足一歲,便隨母親回到吳江,一年后回到天津父親身邊。1934年4月,鈕澤全升任平綏鐵路南口機廠廠長,鈕薇娜來到南口(現昌平區南口鎮),在這里她開始讀小學,9歲讀到四年級。


鈕薇娜為讀者簽名贈書。受訪者供圖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鈕薇娜隨母親、弟弟妹妹們回家鄉避難。“我們回到家鄉。沒想到再也不能回去,沒想到在生死未卜的情況下,與父親一別數載。而我也就此提前告別了我的童年。”鈕薇娜在她出版的書里寫道。上海淪陷后,近在咫尺的吳江也不安全,鈕薇娜寫道:“后來我們就頻繁地更換地方,一個個更小的鎮:南麻、嚴墓等等,然后再是鄉間。有時搖船,有時全憑雙腳……”輾轉許久之后,到達上海,“自黎里鎮搖小船進入了上海租界……頭一個晚上華燈初上時,我只覺得那燈好亮好亮,亮得刺眼。已經半年多未見電燈了。”在上海租住三年,鈕薇娜從四年級直接跳到六年級完成小學學業,然后在震旦女中讀到初二。

 

戰火已燒遍大半個中國,其時,鈕澤全已在蘭州任西北公路局副局長,鈕薇娜母親帶著一家人在父親各路同事和朋友的幫助下,自上海出發抵達香港,然后經廣東、廣西、貴州、四川,歷時三個多月到達甘肅蘭州。鈕薇娜進入蘭州女中讀完初三繼續在本校讀高中。1945年日寇投降,鈕澤全自美國考察回國后,接受善后救濟總署青島儲運局局長一職,全家又從蘭州遷到青島,鈕薇娜高三還差一個學期,借讀青島文德女中,但中學畢業證由蘭州女中頒發。

 

“自幼跟隨父親遷徙各地,幾乎少有在一地停留超過四年的,在不停的遷徙中,我長大了。”鈕薇娜寫道。


在養老社區,鈕薇娜為老人們講“宋詞鑒賞”。受訪者供圖

 

青年筑城,師從梁思成

 

1946年7月5日,鈕薇娜搭乘一架軍用小飛機,負笈北上,先考取燕京大學,在燕京生活了兩周后,清華大學電機系的錄取通知書也來了,鈕薇娜又進入清華電機系學了一年,感覺興趣不在此,便找到當時清華建筑系的主任梁思成,要求轉系,沒想到居然成功了。

 

“梁先生講授的中國建筑史、雕塑史,完全是他自己的創建。聽過他的課終身受益。”鈕薇娜在文章中寫道。

 

1951年1月畢業,鈕薇娜被分配到一家建筑公司,梁思成、林徽因是這個公司的顧問,公司要在附近建一個工作室,鈕薇娜做林徽因的設計助手,林徽因身體不好,鈕薇娜每天就去她的家里上班,大約兩周時間,就幫林徽因畫出了圖紙。這是鈕薇娜畢業后第一份工作的第一個成果。在中南修建公司工作兩年后,鈕薇娜被調入國家總建筑處(建筑工程部的前身,現為國家建設部)建筑設計院。


新中國成立初期,清華大學建筑系學生與梁思成、林徽因合影,右側幾位男生中開心大笑的女生是鈕薇娜。受訪者供圖

 

鈕薇娜的丈夫楊延昕是她的清華校友,1950年畢業于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留校任教。新中國成立之初,在北京海淀成立了著名的地質、鋼鐵、石油、礦業、農機等國民經濟急需人才的“八大學院”,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整體成為新建北京石油學院的機械系,楊延昕也來到北京石油學院繼續教書。1969年北京石油學院搬遷到黃河岸邊的勝利油田,并更名為華東石油學院(現為中國石油大學)。當時因被錯劃為右派而失去工作的鈕薇娜,也隨丈夫來到這塊鹽堿地。


上世紀70年代初,鈕薇娜與丈夫楊延昕在華東石油學院校門口合影。受訪者供圖

 

在一塊空白鹽堿地上重建一所大學,基建任務最重,學生和教職工宿舍都是干打壘。1973年準備招生時,需要建設許多適合大學教學與學生生活的建筑。石油學院沒有建筑行業的工程技術人員,鈕薇娜被調去承擔設計任務,與其他同志合作,短短幾年內設計了很多建筑并建成使用。其中大禮堂和圖書館在2021年被定為東營市首批歷史建筑,掛牌保留。

 

1979年,恢復公職的鈕薇娜進入建筑研究院新成立的農村組(后稱為“中國建筑技術發展中心村鎮規劃設計研究所”),此后直至退休,一直做農村小城鎮建設方面的調研,跑過100多個縣區,國內外發表過數篇論文。

 

1983年深秋,鈕薇娜正在家鄉吳江一帶調研江南民居,在黎里鎮調研時,面對將被拆除的古鎮,她和同事尚廓提出了保護古鎮的建議和設計示意方案。“那個時候都在大拆大建,我和同事都覺得黎里很有特色,一條河兩岸的老房子,拆了太可惜,我們兩個人提了建議,他畫了一個示意圖,我寫了一個文字的報告。”適逢費孝通教授也在做吳江松陵鎮小城鎮研究。鈕薇娜就把建議書交給費孝通,并請他轉交吳江縣委、縣政府。后來黎里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稱號,成為旅游勝地。“費孝通是我的同鄉,跟我父母很熟,所以我敢讓他交報告,黎里獲此殊榮,也不知道那個報告起了什么作用。”


鈕薇娜手寫的筆記。受訪者供圖

 

年近七旬,在美國學生物

 

1987年,鈕薇娜辦了退休手續,因課題未結,延聘一年,1988年正式退休,離開工作崗位。她的兒子已在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小女兒北大生物化學系畢業后赴美國伊利諾伊州西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兩個孩子在大洋彼岸,心中牽掛,1988年8月,60歲的鈕薇娜搭上赴美探親的航班。本來就是一個探親之旅,多則一年,少則半載,結果陰差陽錯,不僅留了下來,還獲得了工作許可。

 

剛到美國,鈕薇娜腦子里滿裝著村鎮體系布局、人口城鎮化的道路如何走和中國民居研究。恢復工作后幾年的歷練,她漸漸深入到領域中,也產生了興趣,那些曾經的研究,對她來說身已離而心未遠。她在國內的單位一度外事活動頻繁,也曾跟幾位為了課題或寫作來華的外國友人到各省去進行調研,她覺得剛剛打開國門的中國,應該有不少國外研究者感興趣,她帶著自己關于村鎮的研究資料來到美國,試圖找到機會向國外介紹點東西或者繼續此前中斷的研究,嘗試數次后終未如愿,專業夢斷。

 

1990年4月,62歲的鈕薇娜拿到了工作許可,在西北大學女兒所在的一個分子生物實驗室做助理,具體工作是做蛋白結晶。“稱不上什么技術工作,只是需要細致、耐心。我覺得倒也不難。”但是鈕薇娜覺得不難的工作,很快就讓她感受到了困難,“給我講的、叫我讀的、示范給我看的,最要命的是許多高級儀器都連著計算機,而我當時是個‘機盲’,DNA、RNA、克隆、PCR等極其簡單的生物學常識我也搞不懂。”不服輸的鈕薇娜找出一本大學生物學教材,惡補分子生物學。果然有效,以后的工作中,她漸漸獲得了認可,實驗室教授茹碧說,鈕女士在不長的時間內學做各項技術工作,做出正確數據,對她的研究幫助很大。

 

在西北大學打工10余年后,鈕薇娜獲得二次退休。

 

所謂葉落歸根,2004年,在美國工作生活16年后,鈕薇娜跟老伴回到北京。


鈕薇娜手書袁枚詩,就掛在她的房間里。受訪者供圖

 

暮年傳燈,過自己想要的一生

 

78歲時,鈕薇娜搬進了海淀一處單元房,西望西山,東眺奧森。她在這里讀書、寫作、練書法、學電腦、上網沖浪,一住就是11年。

 

但她覺得,圈在這里,失去了社交,樓上樓下、左鄰右舍都是陌生人家,房門一關,不相往來。性格外向、喜歡交朋友的鈕薇娜并不太喜歡這樣的生活,而且她的身體狀況也大不如前,于是來到昌平南邵一個養老社區,這里有琳瑯滿目的人文課程表,異常豐富的文體活動,一下子就喜歡上了。2017年元旦,她正式入住這個社區。

 

也許是冥冥中的天意安排,南邵距離南口僅十幾公里,南口是鈕薇娜在父母羽翼下度過童年的地方,兜兜轉轉近一個世紀,又回來了。

 

在這個新“家”,鈕薇娜感覺自己逆生長了,來之前經常生病,骨折、頭暈、腦供血不足等等,一年都要住兩次院。來到這里以后身體很好,因為不常去醫院看病,這里的大夫都不認得她。

 

社區有專門成立的學院,請居民擔任義工教師,給其他居民開課,課程根據講師特長設置,有舞蹈、音樂、時事、古詩文鑒賞、書法、繪畫等等。


養老社區的課堂上,鈕薇娜講授宋詞。受訪者供圖

 

得益于年少時的教育經歷,她對古詩文鑒賞和時事特別有興趣。恰逢古詩詞任課老師因身體原因不能繼續講下去,社區工作人員就邀請她接棒繼續講。鈕薇娜幾乎沒有什么猶豫,就接下了這個活。自2017年下半年開授第一堂課,到2024年底最后一次授課,鈕薇娜的“宋詞鑒賞”課整整開了7年,課堂授課超過200節。

 

視頻上網之后,“云講解”宋詞課溢出社區,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甚至她在美國的朋友們都收看,流量達1.5億。鈕薇娜成為社區里的“網紅主播”。

 

2022年,鈕薇娜將“宋詞鑒賞課”的講義進行修改,正式出版《婉約豪放三百年》一書,這是她70歲后著編的第四本書。


2025年2月12日,鈕薇娜展示她的著作。受訪者供圖

 

2024年12月10日,鈕薇娜在社區講了最后一節課,講宋詞集大成者周邦彥,講他寫的“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周邦彥是吳地人,鈕薇娜的故鄉亦在吳地,但或許,鈕薇娜并沒有像周邦彥那樣,懷有強烈的離鄉之嘆。90多年的時間里,她經歷過年少時的動蕩顛沛,經歷過新中國快速變遷的歷程,曾走過萬里河山,也曾長居海外,“我覺得人的一生應該是在永遠學習中,我要主動去學習。”鈕薇娜生前接受采訪時這樣說。她總是在時代洪流中,秉守精神韌性;在寒夜孤寂處,聊藉詞章焐心。少年讀詩,青年筑城,暮年傳燈。在一張卡片上,鈕薇娜寫了這樣幾句話:

 

對時間最好的珍惜

就是以自己想要的方式過一生

就是盡可能在有限的時間里

做能讓自己感到快樂和有意義的事

選擇認真地老去


新京報首席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磊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