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網絡兼職”為名招募團伙成員,在前端電詐分子得手后添加被害人好友并綁定對方送出的“親屬卡”,迅速掃碼支付或轉賬卡內授權金額,以此轉移涉詐資金。
3月27日,上海警方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披露從偵辦的一起詐騙案件入手,敏銳發現其中可疑線索,最終成功搗毀一個利用“親屬卡”功能轉移涉詐資金的犯罪團伙,抓獲以陳某、龐某、黎某為首的30名犯罪嫌疑人,涉案金額300余萬元。
2024年5月,上海浦東警方在偵辦一起投資理財詐騙案時,發現涉案嫌疑人王某的社交賬號中竟綁定著被害人授權的“親屬卡”,這一異常情況引起了偵查員的關注。據王某供述,其系利用“親屬卡”為前端詐騙分子轉移涉詐資金,隱蔽性更強,不易被平臺發現。為精準打擊此類犯罪行為,浦東警方立即成立專案組展開研判偵查,很快就查明了一個組織架構清晰、人員分布外省各地的“跑分洗錢”犯罪團伙。
在全面掌握該團伙人員信息后,專案組分別于2025年1月和2月,先后兩次赴外省市開展集中抓捕行動,成功抓獲陳某、龐某、黎某等30名犯罪嫌疑人。到案后,犯罪嫌疑人均如實供述了自身犯罪事實。
辦案民警告訴貝殼財經記者,自2024年3月以來,陳某、龐某、黎某等三名團伙核心成員,利用網絡社交平臺,虛構“網絡兼職”項目,誘騙無業人員加入團伙。在發現所謂的“兼職”實為“洗錢”后,參與者仍受每單3%-5%傭金的利益驅使,在接受“短期培訓”后,按照要求在各聊天群組中待命,隨時根據指令處理涉詐資金。
在整個詐騙環節中,前端詐騙分子通常扮演著專業投資顧問等身份,以“驗證投資資質”或“審核資金安全”等話術要求被害人進行轉賬。經過不斷洗腦,被害人防范意識明顯弱化、陷入預設的詐騙陷阱后,前端詐騙分子就會在該犯罪團伙群組中發布相應的資金轉移“任務”。
此時,團伙成員便會“接單”,先與被害人互加好友后,隨即發送預先制作的“親屬卡”綁定操作指南,要求被害人根據教程,將“親屬卡”授權一定金額后綁定至團伙成員賬戶上。一旦授權成功,團伙成員就會立即使用“親屬卡”掃碼支付或轉賬,將授權資金快速轉移,最終流入前端詐騙分子指定賬戶中。完成資金流轉后,團伙成員就立刻解除“親屬卡”綁定,并要求被害人互刪好友、清除聊天記錄,以此妄圖逃避打擊。
“該犯罪團伙層級分明、分工明確:核心層負責對接上游犯罪集團,并對新成員開展培訓;中間層負責管理下級群組,分配資金轉移任務;執行層則通過頻繁更換的聊天群組接收指令,利用“親屬卡”實施資金轉移活動。”辦案民警向貝殼財經記者介紹。
貝殼財經記者了解到,陳某、龐某、黎某等3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已被浦東新區人民檢察院依法批準逮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已被浦東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案件在進一步偵辦中。
警方已建議相關平臺方對“親屬卡”功能采取強化交易場景驗證、增設風險提示等優化措施,以提升對異常資金流轉的識別能力。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俞金旻 編輯 陳莉 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