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各異的人形機器人,在展廳中展示各自的功能,窗外的大街上,無人駕駛汽車在車流中穿梭……

 

3月26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一條普通的街道上,科幻一般的未來已經融入了當地人們的日常生活,街上的行人仿佛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場景。

 

近日,北京市發布的《北京市全面優化營商環境打造國際一流“北京服務”工作要點(2025年)》提出,“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在核心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城市副中心等重點區域試點建設前沿技術、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示范標桿場景”,在不久的將來,如經開區這樣的場景,將在更多的地方出現。

 

無人送貨車,改變快遞最后十公里

 

一輛小巧的無人快遞車隨著車流緩緩前行,不久之后,轉入一條小路,在一座園區的門口,等待升降桿升起后進入了園區,穿過園區的小路,一直到目的地停下,遇到行人的時候會自動停車等待……

 

這不是電影里的場景,而是北京經開區的大街上人們司空見慣的一幕,無人快遞車是一家新的企業研發生產的,這家企業從2018年成立至今,7年的時間里,他們研發的多種無人汽車已經在全國眾多城市落地應用。


3月26日,無人車行駛在北京經開區的一條大街上。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走進該企業的展廳中,一面巨大的電視幕墻被分割成一個個小屏幕,每一個屏幕上都是一輛無人快遞車運行的實時場景,這些實時場景來自四川成都、浙江杭州、安徽合肥、江蘇泰州……通過遍布車身的攝像頭和汽車內部的傳輸裝置,將遠在千里之外的行駛狀況同步傳送到位于北京的數據平臺上。

 

“我們的無人車,車身上有12個攝像頭,一個激光雷達,同時還可以通過智能算法隨時處理行車途中的各種問題,作出符合交通規則且適合當時情況的判斷,”該企業負責人楊銳說,“通過這些攝像頭、雷達和智能算法,無人車可以在夜間、霧天等各種環境中正常行駛,也可以在小巷中、鄉間路上行駛。”


楊銳介紹無人車的發展情況。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據悉,這些無人車中,最多的是快遞運送汽車,它們身體小巧,和快遞小哥的快遞車大小相仿,幾乎可以到達所有普通三輪快遞車到達的地方。“我們研發之初,想要解決的就是快遞運送最后十公里的問題,通過無人車將快遞從分揀站點運送到社區,”楊銳說,“這為快遞小哥節省了大量路上的時間,并且保障了安全,減少了道路安全事故的發生概率。”

 

眾多政策為自動駕駛汽車商業化落地奠定基礎

 

據介紹,該企業的無人汽車不僅可以運送快遞,也可以運用在不同場景之中。如一款自動冰淇淋車,就曾在2024年舉行的杭州亞運會上亮相,免費派送冰淇淋,無論是運動員還是觀眾,通過掃碼就能領取冰淇淋。這款車還可以在坡度不超過25度的鄉間路上行駛,也適用于各種景區景點、野外文化活動場所。

 

該企業總部位于北京經開區的一座園區中,這里也是研發中心,更是他們研發的無人汽車最早落地的地方,這得益于北京獨有的政策服務。

 

在北京經開區,自動駕駛示范區已經從最初的幾十平方公里擴大到數百平方公里,而根據經開區平原新城的規劃,到2030年,預計覆蓋面積將超過3000平方公里。

 

“這是一場沒有參照的實驗,我們做的是沒有人做過的事情。那時候無人車剛剛出現,大家都不知道怎么辦,假如上路,都不知道怎么管理。”楊銳說,“當時,北京市組織各個職能部門成立了專班,負責無人駕駛的協調、政策的探索和制定等。”

 

記者了解到,早在2022年,北京市就發布了《北京市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乘用車無人化道路測試與示范應用管理實施細則》;2023年發布了《北京市無人配送車道路測試與商業示范管理辦法(試行)》;2024年底,《北京市自動駕駛汽車條例》審議通過。

 

眾多的政策為自動駕駛汽車的商業化落地奠定了基礎,也使得北京成為自動駕駛汽車創新和研發的高地。“北京的經驗為全國各地提供了經驗和參考,我們的產品能夠在不同城市落地應用,我們的無人快遞車能夠行走在不同城市的道路上,得益于北京的先行探索。”楊銳說。

 

“北京服務”不斷升級,助力創新場景變成現實

 

在自動快遞車穿梭于大街小巷的時候,同樣位于經開區的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各種各樣的人形機器人正在和熙熙攘攘的游客互動。

 

一個可以同步模仿人類表情的仿生人面前有一面電子屏幕,當游客站在屏幕前,攝像頭就能夠捕捉人臉,并將人臉上的各種表情同步到仿生人的臉上,無論是臉上的肌肉動作,還是嘴型變化,抑或是目光的移動,都能同步展現。


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展出“一體化關節模組”。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天工”機器人則是這里的“明星”,它既能自然擬人地行走奔跑,又能穩定通過草地、沙地、丘陵、碎石、樓梯、斜坡等復雜環境,同時還實現了對人全身動作惟妙惟肖的模仿,能跳舞、會鞠躬,還能跟路人打招呼。

 

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CGO王海華表示,作為首都,北京構建了全球領先的“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生態,這為北京的機器人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力量。比如在政策上,發布具身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為具身智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提供指引。在支持措施上,通過筑基工程、機器人創新產品首試首用等方式,為具身智能企業提供“真金白銀”的支持。在產業生態上,支持高校、企業聯合攻關軟硬件前沿技術,建設數據采集、中試驗證、場景開放測試等創新平臺,鼓勵央國企率先開放應用場景,推動規模化落地應用。


王海華介紹北京多項政策助力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情況。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隨著北京市營商環境的不斷提升,“北京服務”也在不斷升級和改革。《北京市全面優化營商環境打造國際一流“北京服務”工作要點(2025年)》提出,今年北京將新增一批市級標桿型孵化器。圍繞高精尖、未來產業,打造5個共性技術平臺、8個概念驗證平臺。加快存量專利轉化,加大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改革力度等。

 

更多的創新力量和創新場景正在變成現實,一點點改變著這座城市,未來正在提前到來。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磊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