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教育部公布《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應用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明確培訓機構應按照政策要求和技術標準直接入駐或系統接入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以下簡稱全國平臺)。
《辦法》強調,全國平臺是全國統一的校外培訓公共服務平臺,通過一網(官方網站)三端(家長端App、機構端App和管理端App)為校外培訓全流程監管和服務提供技術支撐,向社會公開展示培訓機構“黑白名單”,支持家長學生在線選課、支付、退費、評價、投訴等需求。
防范“卷款跑路”“退費難”問題
據悉,全國平臺自2021年開始建設。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負責人介紹,平臺始終堅持“保障家長學生權益,服務主管部門監管,規范校外培訓秩序”,緊盯校外培訓全鏈條、預收費監管等關鍵環節,圍繞家長學生選擇培訓課程場景,逐步實現智能抓取問題、風險預警提醒、跟蹤處置進展、快速全額退費等功能。
上述負責人指出,隨著家長學生、培訓機構、主管部門等各方對全國平臺應用越來越深入,大家的期待也越來越高,希望全國平臺“更好用、更管用”,希望規則更清晰、流程更簡潔、功能更齊備、操作更簡單。在此背景下,全國平臺優化升級,教育部研究起草了《辦法》。
《辦法》規定,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全國平臺建設優化和運行維護,完善相關政策及配套文件,制定統一技術標準。省、市、縣主管部門負責本區域內全國平臺推廣應用,將本區域內線上線下培訓機構全部納入全國平臺全流程監管。銀行等資金監管機構、相關應用方等按統一技術標準適配全國平臺,實現數據互聯互通。
上述負責人指出,將培訓機構全部納入全國平臺統一管理,有利于支撐校外培訓全國一盤棋監管服務,提升工作效能;有利于規范培訓機構健康規范運行,提升校外培訓質量;有利于便捷家長學生安心選擇合規機構,防范“卷款跑路”“退費難”問題,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考慮到培訓機構個性化需求,全國平臺提供直接入駐或系統接入等多種方式,供培訓機構選擇。
全國平臺為家長、機構、管理方提供“一站式”服務
主要功能上,全國平臺提供“一站式”校外培訓監管服務,為各應用方提供便利服務。
其中,家長端App主要提供查詢、檢索、評價等功能,家長學生可通過全國平臺查詢培訓機構“黑白名單”,通過“校外培訓家長端App”進行選課、支付、退費、評價、投訴,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機構端App提供課程上架、統計查看、機構內部管理評價等功能,通過全國平臺介紹、展示、售賣相關課程和服務。《辦法》強調,培訓機構售課退費、監管資金變動等情況應全部記入全國平臺臺賬,確保可溯源追查。管理端App提供預收費監管、風險預警、執法監督等功能,助力數智化監管。
《辦法》提到,提供校外培訓資金監管服務的銀行等機構應與全國平臺聯通,支持全國平臺資金監管動賬監測及資金異動等風險預警。全國平臺根據資金監管機構服務質量,定期發布報告。同時,鼓勵銀行等資金監管機構構建風險評估模型,依托全國平臺對培訓機構開展風險評估。
此外,全國平臺會同資金監管機構落實國家資金監管要求,對納入全國平臺監管的培訓資金實行實時監控,對通過全國平臺購課的家長學生,支持其未消課程費用原路退還。
《辦法》還提到,各地教育行政部門確定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參與學校課后服務項目名單,應與全國平臺校外培訓機構進行資質比對,選擇合規機構。學校根據實際需要,選用名單內的服務項目和培訓機構。全國平臺應用較好的,信用等級較高的優質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可優先參與。
全國平臺已上線“先學后付”功能
據悉,全國平臺為家長學生、培訓機構、主管部門免費提供相關服務和技術支撐,不收取任何費用。廣大家長學生、培訓機構、主管部門等相關方可根據需要通過各大應用商店下載全國平臺三端,并通過全國平臺官網下載應用手冊和操作指引視頻,安全放心使用相關功能和服務。
全國平臺如何保障家長學生權益?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負責人介紹,一是合同方面,全國平臺提供格式合同在線簽訂服務,保障在全國平臺購課家長的權益。二是課程方面,全國平臺展示合規機構的培訓課程,幫助家長學生避開無資質、質量難以保證的“黑機構”及培訓課程。三是師資方面,全國平臺構建了嚴格的從業人員準入及查詢機制,與公安等部門實現數據對接,落實密切接觸未成年人行業入職查詢和從業禁止制度要求,守好校外培訓安全底線。
此外,全國平臺定期開展校外培訓材料抽查,重點聚焦內容的思想性、科學性和適宜性,確保培訓材料的育人導向和質量水平。全國平臺會同資金監管機構落實國家資金監管要求,對納入全國平臺的預收費進行監管,對通過全國平臺購課的家長學生,支持其按照合同約定退還未消課程費用。
據悉,全國平臺已上線“先學后付”功能,支持家長學生自愿選用“先上課再付費”模式,從源頭上避免家長學生資金損失。
上述負責人表示,全國平臺及時曝光依法查處的搞惡性競爭、擾亂行業生態、損害家長學生權益的“黑機構”,打擊“劣幣驅逐良幣”,保護合規機構。目前,納入全國平臺統一管理的合規機構達12萬余家,培訓內容不斷豐富,培訓質量不斷提升。
新京報記者 馮琪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