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正式進軍機器人賽道!
3月25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上,vivo宣布正式成立機器人Lab(實驗室)。據vivo執行副總裁、首席運營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長胡柏山介紹,vivo將通過人工智能與影像兩大技術驅動,專注于機器人“大腦”和“眼睛”的技術研發,并通過與伙伴探索合作,為產業注入蓬勃動力。
此次大會上,vivo還攜藍科技矩陣、混合現實頭顯、6G等成果亮相。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還了解到,vivo在消費端將聚焦個人和家庭場景機器人的開發。
“做與核心能力匹配的事”,vivo的戰略考量
vivo為何選擇機器人賽道?只要稍微剖析這家企業的文化基因,就可以給出答案:vivo高度強調產業與企業核心能力的適配性,以及能否為用戶創造長期價值。這種務實的戰略思維,貫穿了vivo從手機到機器人產業拓展的整個路徑。
從技術基因來看,智能手機與機器人存在天然的協同性。作為二維交互終端,手機本質上是連接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的橋梁,而機器人則將這種連接拓展到三維空間,無論是本體結構、感知能力,還是在任務執行等方面,機器人都具備更強的交互能力。
這就意味著,手機廠商從手機切入機器人領域將變得十分“絲滑”。vivo所要做的,就是延續在AI大模型與影像領域的積累,并疊加在混合現實頭顯研發中積累的實時空間計算能力,來打造自己的機器人產品:通過打通機器人行業目前存在的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的“割裂”狀態,幫助人機實現更好的交互。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升維并非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涉及感知、決策、執行的全鏈條重構。
目前,機器人發展聚焦本體、運動控制和具身智能大模型三個方向。在智能化方面,vivo在藍心大模型、藍圖影像等技術上的積累,使其避免了從零開始打造機器人技術底座。
同時,對于機器人所需的空間感知能力,vivo也早已布局。據胡柏山此前透露,vivo的MR團隊已經達到500人規模,此次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展示的混合現實頭顯,正是vivo在該領域取得的一個階段性成果。
在本體制造方面,vivo“共生共榮”的理念則發揮了關鍵作用。正如手機產業鏈分工明確,vivo選擇聚焦“大腦”與“眼睛“的核心技術研發,將機械臂、靈巧手、零部件等本體制造交給更專業的合作伙伴。這種輕資產模式既避免了重復投資,也為行業構建了開放共贏的良好生態。
聚焦“大腦+眼睛”,vivo機器人堅持雙輪驅動
vivo機器人技術布局呈現出“一體兩翼”的技術架構,即AI Agent作為機器人的大腦,負責智能決策;MR技術則作為機器人的眼睛,為機器人構建空間感知系統。兩者共同構成了vivo機器人的核心能力。
vivo方面透露,機器人Lab的重要子任務之一就是對AI Agent能力進行訓練。
相比于手機端,機器人平臺擺脫了AI模型規模受制于手機端功耗與算力的弊端,為AI技術提供了更廣闊的試驗場:基于高性能的SoC架構,可支持更高參數的大模型運行,同時,配合邊緣計算與云端協同,可以形成完整的智能決策閉環。
而vivo打造的藍心大模型矩陣,覆蓋語言、語音、多模態等多個大模型,并與OriginOS 5在Agent上實現了深度優化,這一定程度上可以為機器人AI Agent提供無縫技術過渡,使其具備強大的思考能力。
而在機器人AI Agent上所做的技術積累,還可以通過技術裁切的手段,反哺手機端,幫助終端AI實現迭代升級。
在MR上的布局,長期深耕移動影像的vivo更是得心應手。vivo將MR定義為機器人的“眼睛”,其核心在于構建空間識別和理解能力。
貝殼財經記者了解到,vivo將構建一套領先的視覺感知系統,通過加強機器人在視覺捕捉、視覺處理、視覺理解、空間感知與環境建模以及視覺邊緣計算5個方面的能力,賦能機器人智能化。
比如,在視覺捕捉上,vivo將用自研 VCS 仿生光譜技術、微云臺防抖和超大底傳感器,助力機器人精準高效感知環境;在視覺信息處理上,通過自研影像芯片,融合夜景降噪、運動防抖技術,讓機器人在復雜環境下高效處理視覺信息;同時,依托3D視覺、SLAM空間計算技術,機器人將具備更精準的立體感知和空間交互能力。
這種技術融合將產生極佳的“化學反應”:當AI Agent具備空間理解能力,機器人就能在三維空間中自主規劃路徑、執行任務,從而實現從被動響應到主動服務的跨越。
此次大會上,vivo還展示了在6G以及AI+通信上的技術能力。6G在通感一體化、低時延高帶寬、算力網絡集成等方面具備極高的優勢,可以提高機器人在環境感知、實施遠程交互、高效智能決策方面的能力,極大的拓展了機器人的應用場景。
貝殼財經記者還注意到,vivo在機器人、混合現實等領域均有相關專利發布,這意味著vivo已在逐步打造自己的“技術護城河”。
可以說,vivo在機器人技術路線上的選擇,是對其“核心能力匹配度”理念的有力詮釋。同時,vivo堅持在設計、影像、系統、性能上的“長賽道投入”,也為vivo快速切入機器人賽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用戶導向”驅動,vivo機器人瞄準家庭場景
“機器人是手機行業的未來,它將成為聯接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橋梁,依舊會遵循以人為本、回歸用戶場景創造極致體驗的價值準則。”胡柏山在論壇上直言。
無論是做手機還是機器人,vivo對于產品的定義總是建立在“用戶導向”的基礎上,這意味著,vivo最終的機器人產品,將由用戶場景、用戶需求決定。
貝殼財經記者從vivo方面了解到,vivo對于推出機器人產品的節奏有著較為明晰的規劃:打造體驗閉環的原型機是關鍵的階段性目標,這預計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來完成。
這意味著vivo需要對AI Agent、MR等核心技術進行深度優化與整合,確保機器人能夠在感知、理解和執行方面形成閉環。
商用化方面,vivo的目標也十分明確,即聚焦家庭機器人領域,而這也是當前大部分機器人廠商在未來10年內想要進入的核心場景。
相比于工業和商用場景,家庭服務對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要求更高。但當機器人真正進入家庭后,可提供做飯、修剪草坪、照顧老人等服務,解放人類雙手。根據國家統計局2024年發布的第三次全國時間利用調查公報,我國居民每日做家務的平均時間為1小時59分鐘。因此,落地家庭場景將會是機器人最有潛力的應用市場。
貝殼財經記者獲悉,vivo在機器人本體形態的規劃上,將圍繞用戶場景展開,這或許意味著,雙足、四足、輪足甚至履帶式的機器人都將在其發展的范疇內。
不過,在“漸進突圍、沿途下蛋”的規劃路徑下,vivo也有望推出一些針對特定用戶場景所需的機器人產品。
在成立三十周年之際,vivo宣布正式進軍機器人賽道,這一戰略舉措,既是其堅持長期主義“種因哲學”下的厚積薄發,同時也是vivo站在新節點上向未來的無限展望:通過重構人與物理世界的交互方式,讓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實現真正的“科技為器,人文為道”。
文/韋博雅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