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游戲根本沒有實名認證彈窗,孩子點擊后便可直接玩。對于沒有自控力的未成年人而言,無疑無法對游戲時間進行控制。”張蕾(化名)作為家長十分無奈,9歲的兒子每天晚上都窩在房間里玩游戲,“經常玩到10點多,甚至深夜都不睡覺。”


為了避免未成年人沉迷游戲,相關部門曾多次出手,從游戲時間、時長以及充值等方面進行嚴格規定。近日,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發現,個別游戲廠商繞開監管,通過降低身份和充值限制吸引未成年人。社交軟件上,不少UP主發布“不需要實名即可玩耍游戲”筆記,為違規游戲引流。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調查發現,游戲商家翻新了賬號租賃套路,繞道至境外應用商店下載游戲,而9.8元便可以購買“下載即玩”的游戲包。其中,商家不僅提供下載攻略,還附贈一份約600款可下載游戲的名單。這些游戲不但沒有實名認證需求和時間限制,有游戲在未判斷玩家年齡和身份時仍允許充值。


“這其中不乏來自境外平臺的游戲。類似商家以租賃賬號的方式規避監管,使得國內玩家得以下載游戲。”游戲行業觀察者馬靜介紹稱,這一情形不僅本身就是違法行為,更可能破壞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統,讓監管平臺、廠商和家長的努力付諸東流。

圈粉未成年人,無實名認證游戲出沒

張蕾最近特別苦惱,每每看到兒子躲在房間里偷偷玩游戲就格外生氣。


“已經發現多次了。本以為孩子在房間睡覺,結果是躲在被窩里玩游戲!”張蕾無奈地表示,“甚至10點都還在玩耍,最終不得不把手機和平板重新設置了密碼。”


近年來,國內游戲市場爆發迅猛,隨時都有新游戲活躍于市場當中。而近段時間,多位家長吐槽,原以為所有游戲都會嚴格遵守防沉迷規定,卻發現有游戲無論注冊還是登錄界面都直接跳過身份實名認證環節,不但對時間沒有設限,甚至部分游戲在明知玩家為未成年人時仍允許充值。


和張蕾有著同樣苦惱的還有四川的李先生。自己孩子每天晚上都會在客廳抱著手機玩個不停。原想著娛樂軟件都開設了“未成年人模式”,他起初并沒放在心上,但隨著孩子玩游戲次數和時間明顯增加,李先生逐漸發覺不對勁兒,“不但周末會玩上一天,就連工作日也隨時在玩,早超過了防沉迷所規定的游戲時限。”


更讓李先生氣憤的是,除了玩耍頻次越來越多外,孩子還時常偷摸往游戲里充值,“經常以各種理由找家人索要幾元或十多元。原以為是正常開銷,后來才發現幾乎全部都充在游戲里了。”


貝殼財經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大多數游戲設置了防沉迷系統,隨著游戲市場爆發,越來越多廠商和個人研發者涌入其中,為了能獲得更大的利益,部分不良研發商將視線鎖定在未成年玩家身上。為了拉攏這一群體,研發商們不但將游戲設計得頗為低齡化,同時刻意忽略實名制認證,并繞開常規宣傳渠道和平臺進行宣傳推廣。


“盡管相關部門多次發文明令禁止,但行業內始終暗藏著類似游戲。”游戲行業觀察者馬靜告訴貝殼財經記者,“畢竟即使政策監管再嚴,龐大的未成年玩家群體對于不少中小游戲研發商和運營方而言都是巨大的誘惑。為了今后游戲市場的持續規范化,行業必須嚴格執行相關要求,從而避免類似亂象影響整個行業有序發展。”


社交媒體上“不用實名認證的游戲”宣傳。截圖


繞道境外平臺下載,實測可“充值自由”

社交平臺上,UP主的“免實名”“下載即玩”筆記,成了引流渠道。


貝殼財經記者登錄社交平臺并以“不用實名認證的游戲”為關鍵詞搜索后發現,多個UP主發布相關筆記,其中不僅有精美的游戲截圖,還詳細地將游戲名字和下載地址分享在文案當中。


根據一位UP主所發布的筆記,貝殼財經記者下載了一款名為《我親愛的農場》的游戲。當進入游戲后,系統沒有彈出任何關于身份實名的信息,只有咨詢玩家年齡的提示。而當貝殼財經記者填寫年齡為8歲時,也沒有受到任何限制。


在另外一款名為《糖葫蘆達人》的游戲里,貝殼財經記者不僅沒有收到需要實名制的提示,在游戲界面里反復尋找也沒有發現關于填寫身份的選項。


“孩子下載這些不需要認證的游戲,無論家長還是平臺都很難起到監管保護作用。”張蕾認為,這些游戲大多是相對低齡的經營類游戲,可愛的畫風和簡單的操作很容易讓小孩子上頭。


張蕾的擔憂不無道理。根據規定,所有網絡游戲企業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網絡游戲服務。而這些不需要實名制的游戲,無疑為未成年人繞開了沉迷系統限制。


除了取消身份驗證,類似游戲充值服務同樣沒有門檻。在《我親愛的農場》游戲中,貝殼財經記者以未實名制的身份玩耍時注意到,游戲設置的商城頁面中,為玩家提供“8元”“15元”“38元”等不同價位的充值禮包。當貝殼財經記者嘗試購買“15元”禮包后,系統沒有任何身份驗證,直接跳轉至支付頁面。這意味著游戲默認未成年人能在游戲中充值。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發布筆記攬客,也有UP主打起了“游戲買賣”的算盤。


貝殼財經記者在社交平臺上搜索發現,多個UP主銷售“外服游戲”“不用實名制即玩”等商品,價格從1元到數十元不等。

為調查所需,貝殼財經記者以9.8元的價格購買了一份“下載即玩”的游戲包。商家隨后發送了一個下載鏈接,其中詳細地教授如何切換手機賬號并登錄境外App Store平臺。這一游戲包還包含一份約600款可下載游戲的名單。


貝殼財經記者以9.8元的價格購買了一份“下載即玩”的游戲包。


根據教程,貝殼財經記者通過使用對方提供的iOS賬號下載了《迷你世界》《地鐵跑酷》《極品飛車》等多款游戲,風格覆蓋運動、冒險和動作類型。經測試,這些游戲基本不需要身份實名驗證便可直接玩,且沒有任何時長限制。


“這些游戲大多來自境外平臺,類似商家以租賃賬號的方式繞開相關部門的監管,并為玩家鉆空子下載。”馬靜解釋稱,盡管操作過程相對繁瑣,但由于其使用教程過于詳細,即使未成年人也能按步操作并下載游戲,“這一模式不但可能破壞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統,未經允許傳播境外游戲的行為還可能構成侵犯著作權罪。”


游戲禮包中包含一份詳細的使用教程和游戲清單。截圖


社交平臺引流,平臺監管不力需承擔責任

“孩子接觸新游戲的渠道大多是社交平臺。”張蕾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如今網絡的發達讓未成年人能接觸到更多內容,也容易被暗藏其中的游戲廣告所吸引。


《第六次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不斷擴大,2024年,未成年網民規模已上升至1.96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增長到97.3%。值得注意的是,超過三成未成年網民會在網上發布筆記或短視頻。


馬靜告訴貝殼財經記者,社交平臺因為巨大流量已成為游戲宣發的主要渠道。而未成年人很容易被UP主所發布的絢麗游戲截圖和花哨宣傳話術所吸引,并被誘導下載游戲。


多位家長也表示,在得知孩子所玩游戲來自社交平臺時,特意進行了一番搜索后,發現其中確實存在多個推薦小游戲的網帖,甚至不乏“上線領取超大禮包”“直升100級”等充滿噱頭的宣傳語,讓人很容易產生點擊的沖動。


實際上,社交平臺為游戲引流之外,不少游戲內置推薦也容易吸引未成年人的關注和下載。


貝殼財經記者在測試一款游戲時注意到,每當玩家有“增加游戲道具”“增加角色金錢”等需求時,通常需要觀看30秒廣告。類似廣告大多是其他游戲的宣傳推薦,只需要根據鏈接即可下載。記者經過多次測試發現,通過這一渠道所下載的游戲,也存在不需要實名制驗證的情況。


“這些游戲無疑都違背了防沉迷規定,嚴格意義上講應該被依法取締。”一位游戲行業從業者表示,“否則不但無法對未成年人防沉迷起到有效監管,還可能讓這一群體更加沉迷于游戲網絡中。”


河南澤槿律師事務所主任付建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境外游戲的著作權同樣受法律保護,未經授權傳播、提供賬號供他人下載游戲等行為,屬于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違反了《著作權法》。行為人也可能面臨民事賠償,需賠償著作權人的經濟損失,如果盈利巨大,甚至涉嫌侵犯著作權罪。


“如果平臺監管不力導致著作權人或未成年人等相關方遭受損失,可能需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根據《互聯網信息管理服務辦法》會受到相關部門的行政處罰,情節嚴重的,可能會被責令暫停相關業務、停業整頓,甚至吊銷營業執照等。”付建說。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覃澈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