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全國兩會系列評論


▲某預制菜生產間里,雇工們正對加工后的菜品進行挑揀分裝。圖/新華社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建議“餐廳明確標注出預制菜”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據未來網報道,日前,趙皖平代表表示,“預制菜,只要是符合國家標準的,大家不要過多地懼怕。”


事實上,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圍繞預制菜的聲音并不少。全國政協委員李寶聚在接受采訪時也提到,餐飲經營者有義務在菜單中明確標注預制菜品與現制菜肴的區分,建議食品衛生監管部門將預制菜標識管理納入常態化監管體系,保障消費者知情權。


預制菜是近年來食品領域的一個熱點,也曾引發不小的輿論關注。但在不少消費者的心中,預制菜似乎總有些“科技與狠活”的元素,因此對食品安全抱有疑慮。


2023年,有學校引入預制菜的做法就引發了家長的反對。當年9月,教育部表態,鑒于當前預制菜還沒有統一的標準體系、認證體系、追溯體系等有效監管機制,對“預制菜進校園”應持十分審慎態度,不宜推廣進校園。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預制菜就“有問題”,相反,預制菜其實進入了規范發展的快車道。2024年,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首次明確了預制菜定義和范圍,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消費者疑慮。


此外,不少省份還出臺了預制菜產業扶持政策,預制菜開始以相當的規格進入地方發展視野。


這可以理解,對于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來說,確實需要一個更加發達、完善、健康的食品工業體系,來支撐巨大體量的全民飲食需求。


可以想象,如今不少人賴以為生的外賣,很多都有預制菜的身影。而人們對口味、時間、種類的要求,必然會給預制菜留下巨大的發展空間。這本身就是個潛力巨大的市場。


預制菜進入快速增長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倡,但并不意味著強制。那么,從保障消費者知情權的角度出發,對預制菜進行標記也不失為一個可行的辦法。所以,像有代表提出“建議餐廳明確標注出預制菜”,不妨納入考慮。


這其實也是預制菜發展過程中的一種輿論準備。對于預制菜,社會上確實存在認識不到位的問題。因此,在發展預制菜的過程中,與其回避,不如大大方方公開,讓消費者“心里有數”。這也是向公眾普及預制菜常識的契機,讓人們正確認識預制菜,在實際消費中進行體驗,從而打消疑慮。


更重要的是,餐飲機構明確標注預制菜,也有助于相關標準的進一步明確,以及監管鏈條的完善。


比如,一旦需要進行標注,就會涉及“這是不是預制菜”的鑒別。對于餐飲機構和消費者來說,明確預制菜成分,有助于敦促預制菜行業提高質量——人們知道哪些是預制菜,一旦發生食品安全問題,溯源追責也會更加精準,從而形成倒逼壓力。對監管部門而言,這也有助于進一步完善標準,讓預制菜更加有規可循。


總之,無論是代表委員的建議,還是社會公眾的呼吁,都說明預制菜在“無痕”融入日常生活之前,存在一個必經階段:公開透明地亮明身份,通過無可置疑的質量,取得公眾信任。而人們也相信,隨著監管體系的完善,預制菜的整體保障也會逐級抬高,最終達到滿足餐飲需求和實現產業發展的雙贏。


撰稿 / 江城(媒體人)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