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慕宏舉)日前,新京報記者獲悉,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民三庭普法“金團隊”走進六里屯街道嘉福園社區開展“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之防范金融網絡詐騙”普法宣傳活動,面對面、一對一,宣講防詐法律知識,提高居民反詐意識,共筑反詐防線。
“金團隊”法官助理熊格、劉慧雨走進社區廣場,架起小桌板,現場發放普法宣傳材料。此前,“金團隊”根據公安部公布的十大高發電信網絡詐騙類型中涉及金融領域的詐騙案例,特別制作了《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之防范電信詐騙指南》宣傳手冊。社區居民翻看的同時也提出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干警們就金融網絡詐騙的常見類型、陷阱及防范措施進行了耐心解讀和答疑。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金團隊”通過三起案例向社區居民進行普法宣傳。
在第一起案例中,張大爺通過微信結識了一位“好友”,對方自稱資深股民、投資高手,有內部炒股渠道,穩賺不賠,還不斷給張大爺看近期炒股的收益圖,張大爺便相信了對方,選擇加入投資群聊并下載投資APP。后張大爺在“好友”的指導下在APP上進行小額投資試水,并獲得返利。張大爺嘗到甜頭后,加大投資金額,后續想要繼續提現時,卻遲遲無法到賬。當張大爺察覺被騙時已被對方拉黑。對此法官提示,“穩賺不賠,高額回報”的投資理財,有可能是詐騙。
在第二起案例中,張某在家中接到微信好友申請,對方稱可以快速貸款。因張某恰好有資金需求,便通過對方好友申請。對方向其發送二維碼并要求張某下載某貸款APP,但張某兩次下載均失敗。后對方告知張某準備1萬元保證金并要求張某多次向指定銀行賬戶轉賬用于“刷流水”,張某多次轉賬后要求對方放款,后發現被對方拉黑并向公安機關報案。法官提示,宣稱“無資質要求、低利率、放款快”的網貸廣告,要求繳納“保證金”“手續費”或者轉賬刷流水的,都有可能是詐騙。
第三起案例中,王某接到自稱某電商平臺“客服”的電話,對方準確說出王某的購物記錄以及使用京東白條逾期還款的記錄,要求王某按照客服的指引操作,否則會影響征信。王某擔心征信受到不良影響,于是在對方指導下,下載某視頻會議APP,并與對方屏幕共享,對方要求王某在某線上小額貸款平臺申請貸款1萬元。后王某按照要求貸款后將1萬元轉至指定銀行賬戶。操作完成后,王某發現其銀行賬戶內陸續有金額轉出,這才意識到被騙。法官提示,以“消除逾期貸款記錄”“修復個人征信”為由要求辦理各項業務和轉賬的,有可能是詐騙。
法官提示,面對金融領域的網絡詐騙,要牢記“四不要”和“四要”,不要抱有僥幸心理;不要泄露個人信息;不要被“低風險,高收益”的虛假宣傳誘惑;不要加入陌生群聊、點擊不明鏈接或隨意下載不明APP。要主動了解基本金融知識,關注新型騙局,提高防范意識;要選擇正規的投資理財渠道;要購買符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等級的產品;一旦發現涉金融網絡詐騙,要立刻向公安機關報警。
活動結束后,居民們表示,通過此次普法活動讓大家對于在網絡金融消費過程中,不法分子利用“穩賺不賠”“無風險,高收益”等話術誘導消費者轉賬匯款的詐騙行為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大家將進一步提高反詐騙意識,樹立正確消費觀念,理性選擇官方投資渠道,保護好個人信息,必要時利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下一步,朝陽法院“金團隊”將持續開展防范金融網絡詐騙的普法宣傳工作,提高群眾對金融網絡詐騙的防范、鑒別及自我保護能力,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為人民群眾財產安全保駕護航。
編輯 楊海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