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北京如何實現“開門紅”,如何實現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3月3日,北京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楊秀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經濟綜合運行調度部門,投資調度和調控是北京市發改委的主責和主業,今年要把固定資產投資4.5%左右的目標完成好。


北京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楊秀玲。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攝


一季度確保全市投資“開門紅”

 

新京報:2023年,北京市實現了全年投資同比增長4.9%、高于年初預期目標0.9個百分點,在2024年,北京市發改委是如何籌劃和安排投資的?

 

楊秀玲:2023年,北京全年投資同比增長4.9%、增速高于全國1.9個百分點,建安投資和設備購置投資合計占比56.2%、高于年初預期目標6.2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6.2%,占比達到17.4%、較2022年提升1.7個百分點。

 

2024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安排在4.5%左右,結構上,建筑安裝工程投資與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合計占比繼續保持在50%以上,這部分投資反映實物工作量和社會生產能力的擴大,是對經濟的直接支撐,領域上,要繼續保持高技術產業投資較快增長、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區域上,保持城市副中心千億投資強度,持續發揮朝陽、海淀等投資大區支撐作用,平原新城投資占比提升至四成左右,通過高質量的投資帶動城市功能布局持續優化、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構建、民生服務保障水平不斷提升。一季度,全市投資按照增長5%左右進行安排,從目前情況看,我們有信心完成這個目標,確保投資實現“開門紅”,為完成全年投資預期目標打好基礎。

 

新京報:今年全市投資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什么?

 

楊秀玲:今年本市投資工作重點圍繞“四個聚焦、四個加快”開展,聚焦京津冀協同發展、加快構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聚焦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聚焦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設、加快提升基礎設施和民生服務保障水平,聚焦激發社會投資活力、加快完善投融資機制。

 

新京報:2023年“3個100”市重點工程超額完成年度投資目標,支撐全市投資三成以上。今年1月,北京市發布2024年“3個100”市重點工程,總投資約1.2萬億元。如何來推動這些重大項目建設能夠按期實施?

 

楊秀玲:2024年,北京將每季度壓茬推動160個市區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倒排工期、緊盯不放,推動項目應開盡開,截至2月底,一季度160項市區重大項目已開工116項、開工率高于去年同期8.1個百分點,軌道交通1號線支線、北京京東方醫院等重大項目開工。逐項明確120項市重點工程計劃新開工項目關鍵節點安排,繪制形成甘特圖、倒排工期,加快推進前期工作。當前全市重大項目儲備庫中項目總投資超2.8萬億元,總體實現了“開一備三”。

 

新京報:除了政府投資外,民間投資也是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北京如何能夠更好地促進民間投資?

 

楊秀玲:2024年,北京堅持讓民間資本“有得投、投得好、進得來、退得出”,通過多種途徑向民間資本公開推介重大項目,全年推介項目總投資2000億元以上,支持民間資本參與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開展重大項目融資對接,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專精特新”、綠色低碳等重點領域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保障民間投資項目融資需求;貫徹落實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優化項目審批流程,暢通民營企業參與路徑,推動一批項目率先運用新機制落地,形成示范樣板;鼓勵民間資本通過多種方式盤活自身資產,支持符合條件的民間投資項目發行基礎設施REITs,提升投資積極性。

 

今年力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量突破萬家

 

新京報:近年來,北京的營商環境越來越好,在你看來,北京市營商環境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楊秀玲:近年來,北京市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轉變政府職能、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和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的關鍵舉措,始終將市場化、法治化、便利化、國際化作為我們工作的目標,堅持不懈、下大力氣實施1.0-6.0版改革1200余項舉措,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特別是一業一證、一件事、一體化綜合監管“3個一”重點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企業群眾辦事越來越便利。我們的企業開辦在全國率先進入“1天、1個環節”的“1時代”。去年,我們在餐飲店、電影院等40個行業推行“一業一證”,企業開業經營從“多頭跑、多個證”變為“一次辦理、一證準營”,大大降低了辦事成本,提高了辦事效率。

 

新京報:去年北京市出臺了全面優化營商環境打造“北京服務”的意見。今年,如何打造、如何提升“北京服務”,讓企業更能感知“北京服務”的變化和溫暖?

 

楊秀玲:今年,我們將全面推動“北京服務”意見落實工作,圍繞“1368”框架體系,以提升企業群眾獲得感為首要目標,從過去以優化政務服務為主,進一步向企業服務、公共服務延伸拓展,特別是把企業關注的人才、科技創新、產業生態和老百姓關心的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等領域的服務提升作為重要任務,全面系統優化營商環境。特別是,北京將著力打造開放包容的人文環境,今年將著力提高“七站兩場”接駁換乘便利性,試點推行首都博物館等20個博物館延時開放,聚焦外籍人員支付不便問題,將在機場、重點商圈、酒店、地鐵等場所提供外卡取現、POS機刷卡等服務??偟膩碚f,就是要讓生活在北京和來到北京的每個人都真切感受到舒適、便利、有溫度的服務。

 

新京報:優化營商環境還要進一步做好企業服務,今年政府將采取什么措施為企業辦實事、解難題?

 

楊秀玲:今年我們將著力構建全方位企業服務體系,大中小企業都要服務到,積極打造全市“一盤棋”的企業服務格局。

 

其中,在服務渠道上,今年將重點推動12345企業服務熱線普惠服務、企業“服務包”精準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平臺有效服務3大企業服務主渠道緊密配合。我們要升級12345企業服務熱線,及時響應企業發展的急難愁盼;不斷提升中小企業平臺為企業發展提供全方位支持的服務能力,力爭實現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量突破一萬家、營收總額突破一萬億;強化對企業的針對性服務,完善“服務包”“服務管家”機制,暢通企業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訴求解決機制,實現企業疑難問題解決“網上辦”“掌上辦”。

 

新京報:從營商環境的角度,將從哪些重點領域來推進京津冀營商環境的整體優化?

 

楊秀玲:近年來,三地政務服務“同事同標”“跨省通辦”水平不斷提高?,F已實現203項政務服務事項無差別受理和同標準辦理;165項從業資質資格實現跨區域互認;“京津冀+雄安”234項事項實現“區域通辦”。2024年,將推動更大范疇、更高水平的政務服務改革。如,新增100項以上“區域通辦”政務服務事項;再推出20個以上京津冀企業資質資格互認清單;將營業執照異地“辦理、發放、領取”擴大至8個市(區)以上等。

 

今年疏解提質100家一般制造業企業

 

新京報:隨著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的實施,我們的城市品質和人居環境正發生顯著變化,今年北京市在推進疏解整治促提升這項工作中有哪些新計劃?

 

楊秀玲:今年確定疏解整治促提升40個專項任務要協同推進,力爭一季度總體進度達到25%以上。今年我們將繼續做好四類非首都功能疏解,一是完善以綜合效益評價推動企業疏解提質工作機制,完成100家一般制造業企業疏解提質;二是持續推進大紅門地區福海國際等疏解區域性市場改造升級;三是推進物流體系規劃建設、改造升級,實現北京鮮活農產品流通中心一期部分區域建成開業;四是持續推動公共服務更加優質均衡、合理布局。加快推進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首兒所通州院區等一批教育衛生資源疏解建設,讓越來越多的市民就近享受優質、便捷的公共服務。

 

新京報: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不斷推動城市環境改善、人居品質提升,今年在城市治理方面有什么舉措?

 

楊秀玲:今年我們將進一步聚焦制約城市發展的突出矛盾,圍繞市民訴求高頻易發的問題,集中發力、疏堵結合、整提并舉。在治理違法建設方面堅持規劃引領,“拆、治、管、用”相結合,治理違法建設2000萬平方米,“留白增綠”220公頃;在提升人居環境方面堅持疏堵結合,推開通學、通醫、通游公交服務,滿足市民出行需要,構建“一張床、一間房、一套房”多層次租賃住房供應體系;在重點區域治理方面堅持整提并舉,比如我們要以京津城際、京哈線等鐵路沿線為重點,開展綜合整治、綠化提升,打造首都門戶形象;在治理城市亂象方面堅持常態化監督,加強占道經營等違法行為整治,保持開墻打洞、無證無照經營等現象“動態清零”,優化行人和非機動車通行環境,提升市民出行環境品質。

 

新京報: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歸根到底是要讓市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今年北京會有哪些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做法?

 

楊秀玲:今年疏解整治促提升的任務安排更加注重老百姓的可感可及,有效織補便民服務網絡,建設80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完成一批商圈商場改造提升。同時,發展普惠性、多樣化養老助餐服務,優化餐食配送服務,精準補建養老助餐點300個。此外,完成523處地下空間再利用,補充社區配套功能、便民服務。特別是對市民關注的停車問題,要在中心城區新建停車位1.7萬個、新增有償錯時共享停車位1萬個。在精細化治理方面,還要打造精品街巷165條,以扎扎實實的工作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