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搖醒了熟睡的人們。12月18日23時59分,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截至目前,地震已造成131人遇難。


離震中20公里的村子里,磚木結構的房屋倒塌。從家中跑出的人們驚魂未定,徒手在倒塌房屋的碎石瓦礫里刨人。與此同時,搜救、醫療、物資等救援力量已經在各條趕來的路上。


震后第二夜,20日凌晨,在距離震中十幾公里的劉集鄉劉集村,幾頂深藍色的應急帳篷支在村周圍的空地上,簡易的排氣管從里面伸出,吐著白色煙霧。帳篷里,六七平方米的空間塞了十多個人。


被打亂的生活仍在繼續。白天,村民們出去尋找、照料家中的牛羊,夜晚,人們擠在帳篷中烤火。他們難以入眠,零下十幾度的低溫里,躲過地震的人們,在等待更多御寒和生活物資,盤算著如何度過漫長冬天。


12月19日晚,平涼市消防救援支隊救援人員在大河家鎮周家村5個安置點為受災群眾搬運、搭建70頂帳篷。平涼市消防救援支隊 妥懷宇 攝


震后第二夜


20日凌晨1點,劉集村的氣溫-7℃。

 

在村民何榮住的帳篷里,三張簡易鋼絲床圍成一圈,中間是一個點燃的火爐,那是幾人冒險從裂開4厘米寬墻縫的危房中“救”出來的。火爐替代了地震當晚的篝火堆,還可以燒水,但熱量明顯不夠,人們講話時還在不斷哈出白氣。

 

在這個狹小的空間里,來自同村7個家庭的14位鄉親,正肩并肩、腿挨腿地擠坐在鋼絲床沿。床上可以躺臥的位置留給身體孱弱的婦女。何榮的母親今年70多歲,腦血栓導致她下半身行動不便,她側臥在兩床被子上,緩慢地喘息。

 

帳篷里,女人裹緊頭巾,男人戴著帽子,有人披著剛送來的長大衣,有人穿上了皮鞋。只有何榮一人穿著勞保用的迷彩短大衣,他平時在拉薩從事門窗加工,像很多村里的青壯年一樣,前幾日剛回家過冬。


 12月19日,甘肅藍天救援隊在搭建帳篷。受訪者供圖


帳篷外,沿街的房檐上結起一排排十多厘米長的冰溜子,幾日前下的雪還沒化凈,踩起來咔嚓響。

 

對災民來說,電是奢侈品。靠近劉集村主干道一側田地上的帳篷內,兩位村民擠在一張單人床上,蓋著一指厚的棉被,頭頂掛著一盞暗淡的充電燈。

 

附近村活動廣場立著一頂帳篷,沒有電,也沒有床,一支蠟燭在靜靜燃燒。幾名老人和年輕人一起圍坐在燭火邊,“從昨晚到現在,幾乎沒合過眼,大家在篝火旁站了一整夜。” 

即便如此,村民們還是覺得,有帳篷的今夜要比震后當晚好上不少。

 

 村里還有兩間商店在營業。劉大強的商店緊鄰村口,賣著一些日用品。現在,燈泡和轉換插座是震后第二天的熱銷品。


劉大強店里的天花板吊頂已被地震震得四分五裂,有的掉落在地上,有的半吊在空中。賣完燈泡,劉大強準備閉店,繼續睡在自己的車里。


村口的簡易塑料棚還很熱鬧,受災的村民和前來救援的人員圍在那里,他們都在等一碗熱騰騰的拉面。在許多村民口中,這是災區最早能吃上的熱飯,從早煮到晚,“管夠。”

 

在同鄉的團結村,20日凌晨3時,老趙還坐在面包車的駕駛位上,發動機嗡嗡響,一歲零三個月大的孫子怕冷,睡“帳篷”時被凍醒數次,哭鬧不止。

 

老趙夫妻回憶起地震當晚的狀況:“地震把人搖醒了,黑得啥都看不到,我們著急地在黑暗里不停地摸,就是沒摸到孩子,當時快急死了。”


摸了一會兒才想起來,孩子一直睡在自己的小床上。夫妻倆顧不上穿外套,抱起孩子就跑。


地震過后,劉集鄉團結村上千間民房幾乎都成了危房。 受訪者供圖


老趙的手骨節粗大,又黑又紅,皮膚像砂紙一樣粗糲。右手手背破了指甲蓋大的一塊皮,滲出淡紅色的血肉。他說,這是剛才聽到孫子哭鬧,摸黑跑去時,不慎滑了一跤,在磚地上蹭的。

 

這次地震,全家第一晚睡“帳篷”。因為救援物資緊張,“帳篷”是自己搭的,其實是個塑料棚子。鋼管當龍骨,再裹上彩條布,就搭好了。老趙夫妻擔心彩條布太薄會漏風,又在外面裹上一層。


“帳篷”就搭在自家屋前的耕地上,為了防潮,老趙和家人先鋪上一層磚頭,又加了層蓋板,最后把爐子搬進來。


相比于制式的深藍色應急帳篷,老趙家的“帳篷”更大,更矮,安置了近20口家人。老趙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五。他的弟弟今年50歲,最大的哥哥今年75歲。


團結村有習俗,男丁成家后不能再同父母住在一起。各自成家后,老趙和兄弟們分別搬離了老宅,但仍住在同一個村。


地震次日,趙家兄弟見村里的帳篷不夠住,便商量著:“不如住在一起,相互間有照應,安全一些。”于是各自帶著家人,來到老趙家前的一畝二分田,搭起了兩個“帳篷”,一間住女人,一間住男人,孩子跟最親的家人同住。


老趙說,這次地震把兄弟六人再一次緊緊連結起來。

 

村民徒手挖廢墟救人

 

在大河家鎮,地震后部分房子倒塌,許多高大的民居院墻也因地基下沉出現裂縫。

 

“這里的建筑特色是以木結構為主,村民這兩年新修的地基和主體加了部分混凝土框架,但上面仍是木質結構。”鎮上中學的美術老師李燃介紹,大河家鎮是少數民族聚集地,鎮上居住的主要是保安族,他們喜歡住木結構的房子,農村幾乎每家都養有牛和羊。

 

在鎮中學高一學生劉姍姍提供的視頻中,陳家村部分木頂土墻的房屋倒塌嚴重,紅磚房也有磚塊掉落的情況。她家養的牛也在地震中受傷,但萬幸人都平安。另一戶村民家的墻倒了下來,砸在母親的肩上導致三處骨折,她用身體給兩個女兒撐出了避難空間。積石山縣人民醫院工作人員的介紹,目前接診的傷者主要為擠壓傷、骨折。


12月19日,大河家中學的教室內,書籍倒了一地。受訪者供圖


兩三公里外,大河村村民沙亮的房子也塌了一半。地震發生后,他跟家人跳窗逃生,父親的腳被玻璃割傷。后來,他們跑到200米外的廣場上,熱心的村民拿出毛毯,將沒有穿棉衣的孩子裹了起來。余震間隙,沙亮回到坍塌的家中,從廢墟中挖出了手機、衣服和拖鞋。他還幫忙救了被壓在房子下的兩位村民,不幸的是,他們已經遇難。

 

震中二十多公里外,劉集鄉團結村的房子也倒塌嚴重。

 

村支書韓凱告訴記者,一夜間,村里3700間民房幾乎都變成了危房,其中大部分都是由村民自建。

 

“地震了,大家趕緊出來,不要待在房子里,出來的在群里說一聲。”地震發生后,韓凱在微信群里統計人數,當時氣溫已達到-20℃,打字時手不停地哆嗦。

 

半個小時過去,微信里陸陸續續有了回應,但有5個人始終沒有消息。余震仍在發生,韓凱決定組織隊伍分頭行動,30人的自救隊伍被分成幾個小組,挨家挨戶找人、救人。

 

發現有人被壓在石頭下,村民們等不及找來工具,徒手開挖。

 

在一片倒塌的墻體下,失聯的5人被找到,3名兒童、1名老人還有1名孕婦,令人痛心的是老人和孕婦最終遇難。

 

家里不再安全后,村民們跑去附近的文化廣場上避難。有一位老人怎么也不愿離開房子,最后被大家抬了出來。

 

文化廣場上,一團團篝火被點燃,村民們聚在一起,有些人怔怔地站著,還沒有從地震中緩過神來。有的村民著急地把這兒的情況送出去,希望救援隊伍快些趕來。

 

救援隊伍是在地震發生后的兩小時趕到團結村的。他們帶來了100多頂帳篷和100多張行軍床,100多頂帳篷在19日中午被全部搭建起來,行軍床也被抬進了帳篷。


救援隊伍奔赴災區

 

地震發生后,多支救援力量趕赴災區。蘭州市蘭州新區消防部門在震后半個小時內出動,因路途受阻,19日早上5點多才趕到受災最嚴重的大河家鎮。他們攜帶破拆工具趕來,摸排了附近300余戶人家,查看是否有遺漏的被困人員。

 

甘肅人民醫院的三支醫療隊在19日凌晨1點半出發,出動了骨科、腦外科、胸外科等科室的29名醫生。天亮之前,他們在大河家鎮大河村廣場搭建了野外流動醫院,有手術車、化驗室等,足夠同時收治200個患者。一個上午,他們已經接診了幾位骨折、血氣胸等病人,常規處理后再視情況把他們進一步送醫。

 

積石山縣人民醫院的救護車處于隨時待命出車狀態,急救人員計算,“平常120一天出車五六次,今天(19日)一天就有五六十次。”

 

凌晨3點,天色漆黑,甘肅隴南禮縣藍天救援隊一車六人也出發了。

 

車不敢開得太快。幾天前,甘肅西南部出現降雪天氣,低溫下部分路面已經結冰,五百多公里的路程,他們開了六個半小時。

 

這不是禮縣藍天救援隊隊員周亞東第一次參加地震救援。他今年26歲,此前在四川省阿壩州做過5年森林消防員,去年9月,他曾和隊友一起在四川瀘定地震災區救援。退出消防隊伍后回到老家禮縣,周亞東加入了當地的藍天救援隊。

 

上午9點半,車子抵達大河家鎮,他們立即和救援隊一起投入到生命搜索當中。


12月19日,大河家鎮安置點,周亞東和隊友們一起搬運帳篷和被褥。受訪者供圖


周亞東發現,和四川瀘定不同,積石山縣是一座大山里的小城,位于青藏高原邊緣,海拔在1787米到4308米之間,晝夜溫差大。

 

地震發生的夜里,當地最低氣溫達到-14℃。穿著靴子、大衣來的周亞東,都感覺到腳有點冷,“風吹在臉上像刀刮。”他在現場看到,村里的路上堆著垮塌的磚石,大河家鎮大部分的塌陷房屋都是老舊的磚木結構,混凝土結構的房屋只有部分墻體出現裂縫。

 

甘肅省藍天救援隊也在震后奔赴災區救援,救援中心副主任顏偉告訴新京報記者,大河家鎮70%—80%的房屋受損,40%—50%的房屋變成危房,無法居住。

 

顏偉介紹,甘肅省藍天救援隊一共轉運5名受傷群眾,搜索到一名遇難者。

 

“在低溫天氣下,救援的‘黃金72小時’會縮短,受傷的人也可能面臨快速失去生命體征的風險。”顏偉介紹,積石山當地白天氣溫大約在-5℃,晚上的氣溫大約在-15℃,晝夜溫差比較大。遇到低溫時,救援人員的衣物和裝備也會增多,會增加救援難度。

 

下午2點半,北京藍天救援隊先遣隊也抵達了大河家鎮。

 

20日,顏偉向記者介紹了最新的救援安排,大河家鎮的搜救任務已接近尾聲,被困群眾均轉移至安全地帶。甘肅藍天救援隊于19日搭建了160頂帳篷安置災民,接下來將負責物資發放和轉運救災物資。

 

度過寒夜

 

時間緊迫,為了讓受災群眾有地方過夜,救援隊員們得盡快搭建應急帳篷。

 

他們將電燈、棉被、爐子放進帳篷,方便拉電線的地方就安裝上小電爐,不方便的,就放一個燒煤的爐子。“燒爐子的帳篷要做好開窗通風,防止燙傷、燒傷,注意防火……”安置點現場,救援人員叮囑。

 

19日中午,大部分大河家鎮安置點應急帳篷已經搭好。帳篷外,一口冒著熱氣的大鍋支了起來,志愿者和村民們在帳篷里甩起了拉面,那是村民們最喜歡的午飯之一。

 

迅速的救援行動解決了最緊迫的生存問題,但想要更好的保障,物資還是不夠。“12·19臨夏積石山地震社會救援協調機制”聯絡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災區對過冬物資和生活物資需求較大,需要棉帳篷、清真食品等。


12月19日,大河家鎮房屋倒塌現場。受訪者供圖


19日晚,一名救援人員看到,不少村民帶著大包小包在安置點等待。包裹中多是棉衣褲和被褥。是他們從危房中找出來留下自己用的,多余的分給房屋已經倒塌、缺少御寒衣物的鄉親們。

 

更難應對的還是夜晚的低溫。

 

入夜,大河家鎮的氣溫持續下降,周亞東和隊友決定在車里擠一擠,吹著暖風過夜,他們不敢住在自帶的帳篷里,“沒有暖爐,太冷了。”為了省點油,暖風一會兒開一會兒關。

 

在劉集鄉團結村,行動不便的老人被安排住進了帳篷,更多的村民只能在廣場上過夜。

 

看著只夠挺過一天的方便面,村支書韓凱有些發愁。對團結村1800多名村民來說,已有的物資還遠遠不夠。他們急需食物、棉衣、床、棉被、探照燈等。

 

大河村的沙亮將奶奶和兩個年齡稍大的孩子送去了臨夏市區的舅舅家,自己和其他家人暫時住在救援隊安置的帳篷內。他們的帳篷中,擠了3戶人家,差不多30人。

 

12月19日,甘肅氣象局發布積石山震區專題天氣預報,未來10天,這里都將是零下的氣溫,最低氣溫或達-14℃。

 

新一天的凌晨,有的隊友們已經打起了呼嚕,周亞東沒有睡意,他習慣了外出救援,在現場神經依舊緊繃著。救援隊的車就停在安置點旁邊,朝外就能看到那一片藍色應急帳篷,大多燈光還未熄滅。

 

安置點附近空地的樹上,拴著一群牛羊。當地居民大多靠養牛羊為生,地震時羊圈、牛棚塌了,很多人沒有離開已經是危房的家,在那四處尋找、呼喚走失的牛羊。

 

牛羊不能沒人管。救援人員看到,這些牛羊面前放著一堆堆草料,它們安靜地嚼食、休息。就像平常一樣。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的李燃、劉姍姍、何榮、劉大強、沙亮為化名)


新京報記者 叢之翔 吳采倩 彭鏡陶 熊麗欣 秦冰 趙敏 馬駿

編輯 楊海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