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甘肅臨夏州積石山縣,甘肅省消防救援總隊正在對坍塌房屋被困人員進行救援。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甘肅臨夏州積石山縣6.2級地震牽動人心。


據新華社報道,截至12月19日13時,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6.2級地震已造成當地113人遇難,536人受傷,房屋損毀155393間。截至19日16時50分,地震累計造成青海海東市212人傷亡(死亡14人、受傷198人)。


地震發生后,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開展搜救,及時救治受傷人員,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


目前,搶險救災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據新京報報道,對于救援工作而言,當前最需要關注的是高海拔地區的低溫。氣象部門預計,未來三天當地氣溫-14℃至1℃,風力3至5級。


這意味著,對于救災人員來說,低溫或成為救災工作最大的“絆腳石”,震后72小時黃金救援時間將會縮短,救援工作不僅要爭分奪秒,還需防范救援人員持續作戰造成的體力透支。而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倒塌,臨時安置人員的帳篷保暖性能有限,一旦取暖保溫能力跟不上,也會導致避災人員凍傷、感冒等。


此時,社會救援越具有針對性,就越能充分發揮各方力量,從而確保應急資源發揮最大效益,最大程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防范寒潮低溫天氣造成次生災害。


值得注意的是,地震發生后,災區幾乎是第一時間召開地震救援進展新聞發布會,提醒社會志愿者、震區外群眾、社會車輛等不要前往震區,確保救援通道、生命通道暢通。與此同時,甘肅省應急管理廳已建立“12.19臨夏積石山地震社會救援協調機制”,并向社會發布救援需求公告。


這樣的及時提醒和信息發布十分必要,地震災區實時發布事故現場、災區受災情況和救援需求,這就為社會應急力量快速有序投入救援提供了可靠方向。


比如,19日甘肅方面發布的公告稱,現急需建筑物倒塌搜救等救援力量300余人。希望具有相關救援能力的社會應急力量,通過社會應急力量救援協調系統提出參與搶險救援申請。跨地區響應的隊伍可憑系統生成的通行碼實現高速免費通行。


此舉,不僅避免了不具備專業救援知識和技術的組織、個人盲目開車進入災區,造成救援“擁堵”的后果,而且災情發生后迅速成立社會救援協調機制,實現了救援信息統一收口,更有助于統籌安排社會救災力量,合理調度和分配救援資源,避免過去社會救援隊伍各自為戰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


事實上,為了做好受災民眾臨時安置和生活救助工作,截至12月19日17時,中央已累計向甘肅、青海兩省地震災區調撥救災物資13.35萬件。而每次抗震救災中,都有社會各界紛紛慷慨解囊的身影,這次也不例外。不少企業和個人捐款捐物,馳援災區抗震救災工作,這都為寒冷冬日的受災民眾送去了溫暖。


在此,需要提醒的是,以往的救災經驗說明,由于受災信息缺乏共享,捐贈物資和當地需求存在錯位的情況,比如安置點礦泉水和方便面堆積成山,但醫療隊急缺的創傷藥、抗生素卻寥寥無幾。


根據甘肅地震社會救援協調機制聯絡人透露,目前災區需要的物資包括發電機、長款棉大衣、安全爐灶燃料、食品、保暖設施、安全防火設備、女性用品等。“目前對過冬物資和生活物資需求比較大,需要棉帳篷、食品……災區屬于少數民族地區,如果送食品過來,最好是清真食品。”


可以說,當地發布的救災物資需求非常精準、人性化。充分尊重和保障了受災民眾的日常生活習慣,提供相應的生活物資;提醒捐贈棉帳篷,更適合災區低溫抗寒的天氣情況;還有容易忽略的女性用品,也在此次物資需求名單之中。


另外,除了針對縣城鄉鎮等聚集區進行集中救援外,那些零散分布于高原之上的鄉村,各界也不妨根據當地需要予以針對性的救助。


在此也發出呼吁,社會各界在捐贈救災物資時,務必關注災區信息更新,捐贈物資、救援還需緊扣當地實際,爭取實現與受災民眾需求的高效匹配。相信,隨著政府與社會的齊心協力,受災群眾一定能渡過難關。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