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說,香港回歸25年間,港劇是內地觀眾探知香港文化的窗口,香港演員便是窗邊的講述者。戲中,他們以角色動情演繹香港變遷,向內地娓娓道來香港故事;生活中,他們也親身感受著國家的日新月異,用心懷抱內地。滄海浮沉隨浪,戲中盡攬;今朝韶華共賞,此情依舊。香港回歸25周年之際,新京報獨家策劃專訪14位香港演員,他們中有些人如今依然堅守在電視業(yè)一線,有些人則過上了低調平凡的生活。但他們都是香港回歸的重要幕前見證者。通過他們的動人講述,我們試圖重溫香港電視劇最珍貴的黃金年代,喚起兩地血脈相通的情感共鳴。
生活中的大多數時候,郭晉安對自己有著清晰明確的認識。他很清楚自己的興趣愛好是什么,知曉如何將一個又一個性格迥異的角色變?yōu)楝F實,更深知自己內心所堅持的目標在哪里。

郭晉安說,表演這件事他會一直堅持下去。 受訪者供圖
從1985年入行以來,他已經數不清自己拍了多少個小時的戲,演過多少個角色。但這幾年,他發(fā)現自己堅定的東西一下子多了起來,尤其是對拍戲這件事,他認為應該無限地堅持下去。你問郭晉安會不會退休,他答:“我不會‘退’,但‘休’一定會有的。休息是隨時需要的,是對自己負責任的表現,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吸收更多的知識能量,再把它們放在角色上。”
郭晉安說, 此刻的他是自由輕松的,沒被什么捆綁和遮擋,能無所顧忌的去追尋自己喜歡的事業(yè):“我曾試過唱歌,出過唱片,也試過做舞臺劇,后來發(fā)現專心演戲才是最重要的。試過了、學習過了,就夠了。但在電視劇、電影角色上的追求我卻永遠不會滿足,就一直想著要讓自己的表演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他想了想,笑著感嘆自己除了演戲好像什么都不會:“可能我太醉心于表演了,就不會去想其他的事,比如怎么去推廣營銷自己。”
年少“明星夢”
小時候覺得有表演天分,但也就是想想
“挺不好演的”,郭晉安向記者念叨起自己主演的新劇《白色強人2》,這部港劇集結了TVB如今的“頂流”陣容,是一部真材實料的港產職業(yè)劇。劇中,他扮演的醫(yī)院院長楊逸滔要面對無數復雜困境,為了呈現角色真實豐富的內心狀態(tài),郭晉安選擇“讀透”他:“楊逸滔是個外冷內熱的人,表面上很冷靜、很鎮(zhèn)定,但他也有疑心重等特點。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幫助更多病人不受病痛,為他們爭取免費接受藥物治療的機會,這是很難得的一件事情。”理解角色,準備角色,再投入角色,拍戲幾十年,郭晉安早已習慣了在每部劇集中體驗、發(fā)揮。演戲對他來說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愛好,以至于這些年他一直堅持拍戲,持續(xù)輸出不同類型的作品。

在港劇《白色強人2》中,郭晉安飾演醫(yī)院院長楊逸滔。
說起往事,給郭晉安留下的感受極其復雜,這里有很多巧合,也有很多內心的掙扎。他想不明白,自己怎么就糊里糊涂地做了演員,而且這份職業(yè),一干就是一輩子,直到現在,他都保持著熱情,在不同劇集之間連軸轉。
記憶里,他畢業(yè)后就在一家公司做文員,兢兢業(yè)業(yè)本本分分,那時“明星夢”可謂天方夜譚。但一定要在千絲萬縷中找到緣分,大概是因為小時候家里那臺A4紙大小的黑白電視機,這是他童年時期的最佳娛樂方式。他愛看電視劇,也發(fā)現它可以教他很多做人處事的道理。從小他就明白電視劇傳達的精神是“好人有好報,壞人沒有好報”。表演對他有一種極大的吸引力,他對著電視模仿、講臺詞,突然覺得自己好像也有了一種表演天分。
但就算這樣“覺得”,也只是想想罷了。1985年,他等到了機會,經人挖掘進入娛樂圈。
坎坷成長路
在罵聲中獲得鼓勵,和大咖對戲增信心
1986年,郭晉安進入TVB,在娛樂圈的打拼之路也正式拉開了帷幕。對一個剛剛入行的年輕人來說,這樣的機會是天賜的禮物。戰(zhàn)場就在那里,該怎么打,能打成什么樣,就全看他的了。
雖然他參演的首部港劇《城市故事》,并沒能幫他打開知名度,但他一點都不氣餒。他笑著說當時的自己什么都不懂,也沒時間學習該怎么應對,拍打戲的時候整個人就像機器人一樣舞刀弄劍,再難聽的話他都聽過。“那時候做得不好就有人罵,比如他們會說‘就你這樣還想當男主角,好多人在你后面排著呢,你還不努力’,那是一種很不給面子的‘激勵’,雖然很難聽,但確實鼓勵了我。”

港劇《誓不低頭》讓郭晉安迅速走入觀眾的視野。
后來,郭晉安遇上由韋家輝擔任編劇,鄭少秋、曾江主演的港劇《誓不低頭》,他在劇中的表現一改之前的頹勢,并迅速走入觀眾的視野。“拍的時候,雖然搭檔都是大咖,但表演時我的心態(tài)比較平和,也不會緊張,所以就順其自然了。其實,在這之前,從小到大我對自己都持有懷疑態(tài)度,不知道很多事情自己能不能做好,也沒信心,這個劇一播出我突然發(fā)現自己還不錯(笑),整個人的好狀態(tài)‘呼之欲出’。”
彼時的郭晉安因為《誓不低頭》中的出色表現有了信心和勇氣,他也因為外形酷似張國榮,被稱為“張國榮的接班人”。隨后其趁熱打鐵,在第三部作品,港劇《嬴單傳奇》中做上了男主角。

郭晉安在港劇《嬴單傳奇》中出演男主角嬴單。
遭遇事業(yè)低谷
肥貓指點走出低潮,回巢遇到《創(chuàng)世紀》
1994年,郭晉安在經典港劇《笑看風云》中出演了道貌岸然的潘朗清,贏得“千面小生”的稱號。“我很感謝很多內地的網友和劇迷,給我這個稱號。我特別喜歡嘗試、挑戰(zhàn)各種類型的角色。在《笑看風云》之前很多人覺得郭晉安總是以正面角色亮相,但我也可以演反派。它算是我演藝人生的一個轉折點,讓我知道自己可以發(fā)揮到哪里。”

經典港劇《笑看風云》中,郭晉安飾演道貌岸然的潘朗清。
但就在同一年,他遭遇了事業(yè)的低谷期。不僅其出演的劇集《生死訟》受到爭議收視慘淡,與經理人公司的合約也出現了問題,被迫離開香港,到內地、臺灣尋求發(fā)展機會。面對困頓,他再次陷入自我懷疑,途中,他遇上了“肥貓”鄭則仕,給他的提點讓他受益終生:“他當時找我拍電視劇《孫子兵法》,真的好辛苦,我很久沒有試過這么辛苦的角色了。他每天都給我灌輸很多正面的想法,教我怎么去面對娛樂圈。他說‘你要回想自己第一天上班時是什么樣的,那時候是怎樣的心態(tài),對所有事物都好奇、興奮,來重新燃起心中的火花。”
吃了苦,經歷了人生歷練,郭晉安也認為自己不能就這樣放棄。1998年,他回歸TVB,幾年的歷練讓他的經驗更為豐厚。第二年,他就出演了經典港劇《創(chuàng)世紀》,將劇中忠厚本分的馬志強刻畫得入木三分,始終貫徹好人標簽,得到了很多觀眾的喜愛。“我和馬志強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心地好,他的胸襟太廣闊了。那幾年在外面拍戲,我穿個T恤、運動鞋在街上走,是沒人認得我的。這部《創(chuàng)世紀》一出,千禧年后我到北京,周圍的人都叫我馬志強。”

經典港劇《創(chuàng)世紀》中,郭晉安(右)與羅嘉良(左)、陳錦鴻(中)搭檔出演好兄弟。
演員的信條
面對角色前,演員應先學會勇敢面對生活
讓郭晉安真正苦盡甘來,走進事業(yè)巔峰的是2002年其出演的港劇《憨夫成龍》,劇中他飾演的阿旺,憑著一顆真心感動了周圍的人,也感動了觀眾。該劇在當年創(chuàng)造了“收視神話”,讓郭晉安拿下第一座TVB最佳男主角獎杯。TVB趁熱打鐵,2005年再推現代版阿旺的故事《阿旺新傳》。
其實,《憨夫成龍》的成功也給了郭晉安不少的壓力,在獲得褒獎的同時他也在思考,要如何超越之前的表演。瓶頸出現在《阿旺新傳》拍攝的第一天,他突然發(fā)現不能再演下去了,因為他對自己產生了懷疑,不知道這種表演究竟行不行:“當時,整個劇組都停下來了,他們等我,等我調整好狀態(tài)。有時我認為演員是孤獨的職業(yè),沒人能了解你的心理壓力。但當時劇組里的每個人都能理解我的心情,他們帶著我回看了最開始拍攝的片段,我發(fā)現他們看的時候是真實的在笑,也給了我很多鼓勵,那一瞬間我覺得自己找對了表演方向。”
為了更好的演好新阿旺,郭晉安做足了案頭工作。這次故事的背景到了現代,他需要找到確切的參照物告訴他應該如何把這個角色演得更真實可靠。“因為他的智商只有七八歲,一有空我就去學校門口,觀察小朋友的動作和講話方式。回想自己小時候的事情,投入到阿旺身上。”無疑,《阿旺新傳》再次為他拿下最佳男主角。

郭晉安與宣萱再合作出演港劇《阿旺新傳》。
2014年,郭晉安又憑借港劇《忠奸人》中出色的表現第三次拿下TVB萬千星輝頒獎典禮最佳男主角,和羅嘉良、黎耀祥并列成為TVB的“三料最佳男主角”。在表演上,郭晉安從來不缺努力,任何角色需要付出他都愿意,也從不抱怨自己這樣演會不會“消耗太大”。

郭晉安憑借港劇《忠奸人》再次拿下TVB萬千星輝頒獎典禮最佳男主角。
2016年,他為出演港劇《致命復活》暴瘦30斤,整個造型如同野人,視覺效果極為逼真,他說這都是演員應該做的:“老生常談,電視人的精神就是專業(yè)、勤奮,對自己的表演要負責,這是不需要講的,每個藝人都明白這個道理。我承認自己是個正能量的藝人,現在我基本不會去想那些負面的東西,我會用時間去等、去準備,面對每天的挑戰(zhàn),我的正能量能除去焦慮。”
“在勇敢地面對角色之前,一個演員應該先學會勇敢地面對生活。”這是這么多年來郭晉安所信奉的。若是要問現在的他和以往有什么不同,他會說要把演員的生命與人生閱歷相結合,并認為演員是一個“終身職業(yè)”,“我發(fā)現演員要經歷很多事情才能演一些角色。大家覺得我拿了很多獎,這對我來說當然是一種鼓勵,是對作品的肯定,但更是我前進的動力。”“演到現在你還有什么迫切想要實現的目標嗎?”記者問,“角色拿獎,是對作品臺前幕后的肯定,沒得獎我會給自己提要求,因為我覺得自己永遠做得還不夠好。表演永遠有進步空間,無論何時何地你來看郭晉安,他都在不斷努力。”
同題問答
新京報:作為香港演員,你心中的港劇是什么樣的?
郭晉安:節(jié)奏明快,起伏很大,會有很多觀感刺激的情節(jié),可以讓你很快跳到不同的場景里。
新京報:在你看來,哪個角色最能代表港人精神?
郭晉安:最近我拍了一部叫《回歸》的劇集,講述的是回歸之前,一家小餐館里的故事,我覺得那很代表港人精神。
新京報:香港回歸25周年,你個人在生活上和事業(yè)上最明顯的變化是什么?
郭晉安:生活上有了幸福的家庭,一對可愛的小朋友;事業(yè)上我得到的三屆最佳男主角都是在這25年里發(fā)生的,這件事讓我覺得很振奮。
新京報:你覺得在內地生活(或往來于香港與內地之間),最深刻的體會是?
郭晉安:最深刻的體會是“距離”越來越近。現在坐飛機一兩個小時就能到北京、上海,以前總覺得文化上有差異,但現在正變得越來越近。

郭晉安認為,一部好作品就像一本好書,值得反復翻看。 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學說普通話的過程中,有沒有印象最深刻的詞?
郭晉安:我最怕分不清一些普通話應有的正確發(fā)音,比如有些尾音講不清楚。
新京報:作為很多人的“回憶殺”,最想和當年的劇迷說什么?
郭晉安:其實好的作品就像一本好的書,你隨時都可以翻看、回看,每次看不同的書,你都會有不同的靈感。希望大家能多多回看下我的作品,或者看這些作品的時候,回想一下當時“追劇”的那個你是怎樣的。
新京報:用一句話形容你現在的生活狀態(tài)?
郭晉安:自由、舒服、輕松、愉快。
>>>延伸丨郭晉安聊經典角色
新京報記者 周慧曉婉
首席編輯 吳冬妮
校對 吳興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