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建軍節,退伍軍人劉朝陽和他的隊友來到河南鞏義康店一中清理洪水留下的淤泥。而在新鄉、浚縣,無數身穿迷彩軍裝的軍人和迷彩服的老兵仍在與洪水、大風、病疫斗爭。一身身迷彩服,為災區的老鄉們,筑起了溫暖的墻。
鞏義市橄欖綠老兵先鋒服務隊在河南抗洪時留影。受訪者供圖
過個不一樣的建軍節
7月19日暴雨之夜,劉朝陽和神鷹救援隊隊員就已經集結待命。截至8月1日,他們也不記得到底救助了多少人。7月20日,鞏義市米河鎮被洪水淹沒,鎮上斷水斷電斷網,道路被洪水中卷起的樹木、冰箱、床柜等阻斷。
神鷹救援隊是最早進入米河鎮災區的搜救隊伍。劉朝陽告訴新京報記者,進入災區時,路上有很多障礙物,他們一邊清障一邊救路邊上的人。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位住在窯洞的95歲老人,“我們一個隊友背上老大娘,另一個隊友在前面引導,還有兩個隊友在旁邊攙扶,腳底下是湍急的洪水和打滑的淤泥。我們就這樣一步一步艱難地走出來,最終將大娘安全地救出來。”
橄欖綠老兵先鋒服務隊是鞏義市退伍老兵組成的救援隊,已有隊員50多個人。退伍老兵劉朝陽也是橄欖綠隊的一員,他們一起奔赴過鞏義市水災最嚴重的地方。在鞏義市東南部的小關鎮,他們遇到了泥石流,“我曾親眼見到人被埋在里面沒有生命體征了,但是來不及去處理,我們只能先救活人。洪水是無情的,我們只能拼盡全力去跟它干。”
對于橄欖綠的老兵們來說,“今年過了一個不一樣的八一”。橄欖綠隊負責人告訴記者,康店一中的宿舍、寢室、餐廳四周的墻壁和地板皆被淤泥包裹。老兵和志愿者們用锨和鎬將泥一層層刮干凈,不到三個小時,超過700平方米的餐廳地板就從淤泥中露出來了。一位隊員說,能有這樣的效率多虧了老兵發揮優良傳統,“退伍不褪色”。
康店一中,橄欖綠救援隊退伍老兵清理淤泥。受訪者供圖
穿上迷彩服向災區進發
濟南援豫救援隊隊長宋濤在7月31日晚發了條朋友圈:請今晚參戰人員注意,我已經受傷,所有受傷人員不要下水,會造成大面積感染,后果不堪設想,今晚十點準時進入災區,非必須勿下水。
洪水上漂浮著衛生紙、塑料袋,皮膚一旦出現傷口,就必須迅速包扎。宋濤腳底的水泡被磨成了繭,腳踝出現輕微骨折,胳膊上、腿上也長了水泡,一旦下水就會大面積感染,“很遺憾,不能下水救人了,但還是要盡力救助,國家有難,我們必須得上。”
7月31日,鶴壁遭遇了強大風天氣,有居民房屋的玻璃被大風瞬間刮掉。據河南省氣象臺統計,7月31日16時-21時,鶴壁最大雨量為29.5毫米,最大陣風為43.6米/秒,風力達到14級。
宋濤和隊員們迎風而上,他們穿上迷彩服,晚上十點向災區進發,道路上的水仍能淹沒半個車輪。宋濤和隊員們在凌晨一點將飲用水、方便面等3000斤物資運到了泄洪區小河鎮,之后,他們又留下來加固堤壩。
濟南援豫救援隊在凌晨一點將物資送達小河鎮。受訪者供圖
“看到孩子們在受災嗷嗷哭的時候,我心里就很難受,寧愿暫時放下家里,去幫助他們邁過這個坎兒。”宋濤在濟南老家有一個七歲的女兒,他和他的團隊從衛輝、新鄉到浚縣,累計救助的人不少于200個。
有位現役軍人說,志愿者的迷彩和職業軍人的迷彩雖然不完全一樣,但是他們的心是一樣的,“不管是不是軍人,穿上這身迷彩服的他們,就會像一個士兵一樣保家衛國。”
新京報見習記者 趙利新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