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劉亞光


2021年4月15日上午,北京大學醫學部敘事醫學研究中心成立大會于北京大學醫學部會議中心召開,全國政協原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北京大學醫學部原主任韓啟德院士,北京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醫學部黨委書記劉玉村,北京大學醫學部常務副主任、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杰院士等出席會議并發言。來自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京積水潭醫院、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天壇醫院、北京醫院、安貞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河南大學淮河醫院等院校及醫院的七十余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敘事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由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副院長郭莉萍教授擔任。


活動現場。


敘事醫學(Narrative Medicine)的概念由麗塔·卡倫(Rita Charon)于2001年提出,旨在強調醫學實踐中的敘事性,即通過有技巧地傾聽與接受人們關于自己的敘述,來強化醫患之間的共同理解。這與當代許多醫學人類學者的觀點一脈相承,例如美國醫學人類學者凱博文(Arthur Kleinman)就曾用專著討論過醫生的“在場”(presence)——通過與患者的充分互動了解疾痛之于患者的真正意義,塑造起病患之間真切的共情與相互理解。在現場分發的新近出版譯著《敘事醫學的原則與實踐》一書中,譯者郭莉萍也認為,敘事醫學臨床實踐的核心原則是“主體間性”,引用卡倫的說法:“主體間性,就是當兩個主體,或者說兩個真正的自我相遇時發生的情形”。


《敘事醫學:尊重疾病的故事》,[美] 麗塔·卡倫著,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


敘事醫學在實踐中涉及到病人與患者之間的互動,在理論上同樣也具有高度的跨學科性。會議中,來自醫學、文學等多個學科的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敘事醫學的研究與實踐進行了討論。敘事醫學將人們對醫學的理解從以醫生為中心,轉向以與病人之間的關系為中心,成為討論的一個核心共識。


韓啟德從學者的角度全面討論了敘事醫學產生的歷史與背景、醫學與文學的關系、醫學的溫度、醫生的職業素養、敘事醫學的核心、敘事醫學所面臨的難題與困境、敘事醫學中國化、敘事醫學的發展和人才培養等重要問題。北醫三院黨委書記金昌曉研究員則以北醫三院的醫療管理案例為例,分享了敘事醫學理念在落地過程中的問題。在他看來,敘事醫學的理念落實在具體情境中是十分具體的,例如進入醫院時的引導標識是否便于患者理解,就是一種醫學圖像敘事的實踐。

活動現場。


剛剛過去的疫情受到在場的許多敘事醫學學者的關注。疫情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是生理性的健康威脅,同樣也從各個方面影響著人們的心理體驗和精神狀況。北京大學心理醫學人文學院黃蓉助理研究員以敘事醫學視角解讀了目前出版的抗疫傳記中的敘事問題,幫助大家理解疫情期間人們面對重大傳染病事件時的心態與情緒。


按照凱博文對疾病(disease)與疾痛(illness)的劃分,同一個病癥在患者與醫生的視野下可能呈現出不同的面貌。醫生往往將疾病視為一個對癥下藥的專業問題,而對病人來說,疾病是一種具體的體驗,勾連著社會關系的方方面面。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傳記文學研究者趙白生就從這樣一個角度切入,從對《郭林日記》文本的研究出發,他指出了傳記文學與敘事醫學之間的密切關系。作為反映作者內心私密情感的重要載體,寫作于患病期間的許多日記格外真切而鮮活地反映出對于病人來說,“疾痛”意味著什么。《富蘭克林自傳》中的性病恐懼書寫,《喬布斯傳》中的疾病避諱書寫,這些都對推進敘事醫學研究,更好地理解患者的痛苦提供了線索。同時,趙白生還指出,敘事醫學走近患者、讓患者發聲,同時也期待我們學會如何做一個“合格的患者”。


在會議的最后,與會學者針對敘事醫學的未來發展進行了研討。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王一方教授則重點探討了敘事醫學進入深水區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提出了未來十年敘事醫學可以在平行病歷、復述-再現、共情開掘-反思開掘與醫患和諧2.0這五個方面繼續推進,提出在“慢病時代”,應用敘事重構新醫療觀的重要命題。

記者 | 劉亞光

編輯 | 王青

校對 |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