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改革實施辦法》。上海市教委網站截圖
文|劉遠舉
這兩天,上海中招改革引發(fā)輿論廣泛關注。社會熱議的方向,主要跟兩點有關:“內卷化競爭”“學區(qū)房熱”。
把“牛校”壟斷的蛋糕部分分給“普中”
根據上海市教委公布的《上海市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改革實施辦法》,也即坊間所說的“中招新政”,上海現(xiàn)有的高中招生錄取規(guī)則將會調整——
“委屬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名額分配招生計劃占其招生計劃總數的65%,原則上按人數比例分配到各區(qū),分配到各區(qū)的計劃中須有不低于20%的比例以均衡、隨機為原則,分配到不選擇生源的初中學校。
現(xiàn)在按照新的招生錄取辦法,原本被“牛校”壟斷的“蛋糕”,會按照比例部分分給所謂的“普中”“菜中”,這類學校的優(yōu)秀學生會有更多的機會。
俗話說:寧做雞頭,不做鳳尾。依照新規(guī),“普中”“菜中”的“頭部學生”,也能上那些好高中。
這樣一來,那些買不起“牛校”旁的“學區(qū)房”、只能上“普中”“菜中”的學生機會自然會多了起來。很多家長也不會一窩蜂地想著去買“學區(qū)房”了——機會相對均衡了,在哪上不是上?
依我看來,這是好事,確實有助于給“內卷式競爭”與“學區(qū)房熱”降溫。
“內卷化競爭”只會將壓力不斷往下傳導
一般來說,學校的好壞要依靠生源與老師的相互作用:學生好,老師能教更難的知識點,學生競爭力變得更強,吸引更好的生源,一屆一屆反復正循環(huán);學校不好,老師要照顧大多數,教得內容簡單,素質發(fā)展也相對弱,學生競爭力就差,也是一屆一屆的循環(huán),學校自然也就一般了。
那么,對絕大多數學生而言,進入一個不那么好的初中,就幾乎沒有希望進好的高中。所以,學生會努力考進好的初中,這就決定了,他們必須在小學階段就加把勁。
在教育系統(tǒng)中,一旦資源不平衡,就會陷入“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馬太效應層層傳遞的窠臼。
▲上海市教委網站截圖。
在不少人看來,孩子要找個好工作,就得上個好大學;想上個好大學,就得上好高中;想上好高中,就得讀好初中……以此類推,就得上好小學、好幼兒園。
所以,現(xiàn)在小孩子從小就要考幼兒園,幼升小,小升初,一路過關斬將。在這樣的結構下,社會壓力被高效地傳遞到童年。至于減負,自然就成了鏡花水月,怎么減都減不了。
這還會帶來競爭性學習,學習的目的就僅僅是為了競爭。一個小孩,本來可以自然而然地學會識字加減法,但現(xiàn)在,三四歲就要開始。畢竟,你家孩子不開始,別人家的就在起跑線領先了。
但過早的努力,只會帶來學習壓力的不斷加劇,使得孩子快樂童年的早逝。
減少“牛校”“普中”生源差距與校際不均衡
這場“內卷”中,大多數人都是輸家。觀察學生的成績,我們可以觀察到一種“梯次掉隊”的現(xiàn)象。
很多學科,并不是說低年級學好了,高年級就一定能學好。比如,在數學上,我們常常看到,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有一些學生數學成績突然下降;再往后,到了初二、初三時,隨著代數、幾何的引入,又有一批跟不上;再到高中,隨著抽象化程度加大,又有一批。除了數學,物理則更是如此。
所以,真正拉開學業(yè)差距的時間,并不在小學,而是伴隨數學的更抽象化,物理、化學等學科的進入而拉開。所以,即使家長努力,大多數孩子也會當陪跑者。
但這個機制也有受益者:一個不那么聰明的小孩,就可以依靠從小爸媽花錢培訓、讀更好的幼兒園,讀更好的小學的優(yōu)勢,擠掉一個更聰明的小孩。
更具體地說,當一個聰明的小孩,因為家庭、經濟、父母觀念等原因,在小學放松了,沒有考上好的初中,也沒有錢買好的初中的對口“學區(qū)房”,即便他到了初二、初三奮起直追,也沒有多大機會了。他會輕易被好學校里資質并不如他的孩子擠掉。
而那些家中有條件的孩子,則會得到很多優(yōu)渥條件的加持:可以上輔導班,可以買“學區(qū)房”……
此次上海中招新政,要求“全覆蓋”、“所有不擇生源的學校”,意味著頂級公辦初中和不入流的“菜中”,站在了同一起跑線。可以說,新政策就是幫助那些進了不太好的初中卻有天賦的孩子,讓他也能上好高中。
本質上,這也是以招生錄取方式的調整,來增進校際公平——不僅買不起“學區(qū)房”的家庭孩子機會多了,很多家長也會將稟賦好的學生送到原來的“普中”“菜中”,這樣生源質量的差距小了,初中學校之間的教學質量差距也會縮小,能更趨平衡。
非但如此,此舉還能避免“內卷”。對學情非常了解的網友在上海本地論壇說:“浦東某中學某年只有8人有資格中考,但按照新規(guī)可以分到5個市重點到校名額。8人中考,5個市重點名額,可以上熱搜了。”
當許多家長不將孩子送去尖子扎堆的學校,而改為選擇一個一般學校后,這意味著不用那么拼命地考好初中了,不用拼命考好初中,小學高年級就不用那么著急了,競爭壓力小,負擔自然減下來了。進一步講,小學高年級都不重要,幼升小的競爭也就會弱化。
盡管說,此舉仍很難改變中學教育資源嚴重不均衡的局面,但通過這種分配名額的方式,做些漸進式的改變,從而最終改變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資源不均衡的情況,是合理的。有利于孩子之間的公平,對增進教育整體性公平也有裨益。
□劉遠舉(專欄作者)
編輯:仲鳴 校對:吳興發(fā)